第80章 玉猪龙(十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我们的先祖在发现玉石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追随着向北迁徙的猛犸象群来到了这里。先祖们并不是这里最早的居民,比他们更早来到这里的是一些来自西方大湖边的人。那些人比我们的先祖耐寒,在天气还很冷很冷时就生活在了这里,他们过着渔猎生活,我们的先祖就是和他们学会了在结冰的河里捕鱼,在山林中围猎,当然他们也和我们的先祖学会了种植粟和食用粟米。

    我们的先祖在南方的大草原生活时,女人们就喜欢把海边的小贝壳穿成串戴在脖子上,把野牛的肋骨截断打磨后用皮绳串起来戴在手腕上。夏天,她们去山谷中采食野果时,也会在河水中捡拾美石钻眼后戴在脖子上做装饰。总之,因为生活稳定,女人们变得越来越爱美,男人们也喜欢爱美的女孩。”达春说着话偷眼瞄向火堆旁坐着的萨里甘。他看到自己的女人正抚弄着胸前戴着的凝脂般圆润的白玉环,一脸满足地笑着就知道她听懂了自己的语意,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看来女人生来就愿意吃醋!这样想着他自顾自地笑起来。

    当年因为被谷沃贺的额默迷惑得五迷三道的,一直没有找老婆,若不是现在的萨里甘借学习研磨美玉为由始终伴随在他左右,也许到现在他还陷在永远得不到的欲望中无法解脱呢!对于谷沃贺的额默他是既敬又爱;对于自己的萨里甘他是既怕又爱。谷沃贺的额默就像天上的星神,他能看到却触碰不到,而萨里甘则更像只母老虎,遇到危险时随时可以为他和孩子们冲锋陷阵。如此看萨里甘对于他更重要些,所以他乐于为她担怕老婆之名。

    关鑫听着达春的叙述,有种莫名的熟悉感。古渤海草原的西面应该就是北太行山,北面就是燕山……戴螺壳项链,牛肋骨手镯……莫非达春的先祖和东胡林人有渊源?

    东胡林人生活在距现代大约1万年前。遗址位于门头沟区军饷乡东胡林村西侧,遗址地处更新世马兰黄土台地间。

    东胡林人遗址发掘的遗迹有石器制作场1处,灰坑3个,灰堆8处。灰堆遗迹堆积状况大致相似,中心区域有大量的黑色灰烬,包含物中数量较多的是有烧烤痕迹的砾石块、有打制疤痕的石核和动物骨骼(可辨识的主要是鹿骨)等。

    该遗迹自上至下都发现有石块,上部的石块堆积较乱,底部的石块则大致堆如环状,排列比较整齐。

    1966年在清水河西岸的第二级黄土台地上出土人骨3具,未发现有墓圹。正中一具为16岁左右的少女,是一次葬,有颅骨、椎骨、股骨、髌骨、胫骨和耻骨,还有若干指(趾)骨。两侧各为男性成人骨骼1具,是二次葬,仅残存一些体骨和头骨碎片,其中比较完整的有左侧股骨、腔骨和骸骨。

    在少女骨骼颈部周围发现由50余枚小螺壳制成的项链,最大者长18毫米,宽16毫米,厚11毫米;最小者长11.5毫米,宽8毫米,厚6毫米。在少女骨骼的腕部周围发现由7枚骨管制成的骨镯,骨管是由牛肋截断磨制而成。骨管形状稍偏,最长的约39毫米,宽17毫米,厚9.5毫米;短的长29毫米,宽22毫米,厚10毫米。另外,在其胸部还发现蚌类的壳制品2件,一件扁平,另一件为扁平长棒,上端均有穿孔。

    在人骨附近发现灰色石英岩石片8件,其中6件有明显的人工打击痕迹。

    1995年春,在遗址断面发现人骨1具,并采集有螺壳项链和石制品等,但未发现有墓圹。

    2003年在t8第8层下发现1座保存完好的墓葬,墓圹清楚。墓向北偏西70°,墓口距地表150厘米,墓坑长220厘米,宽42-48厘米,深52-76厘米。墓内有保存完整的人骨1具,仰身直肢,人骨长约1.6米。随葬磨制而成棍状玉石制品(初步鉴定为方解石类)1件,该随葬品位于人骨鼻与口间。

    2005年,考古队对东胡林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开了3个5mx5m的探方(考古发掘的单位),在第二个探方边发现了骸骨的肢骨部分。经过7天小翼翼清理墓葬边的泥土,也就是考古学上常说的进行“扩方”,考古队发现了墓圹,新发掘出的古人类遗骸头朝东,双手抱在胸前,双腿卷屈在胸前,遍体完整,长约1.2m,初步推测为成年人。这是国内华北地区及邻近地区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屈肢葬。

    此次出土遗物更丰富,不仅有打制石器、细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推测为颜料的赤铁矿,还浮选出了植物种子、果实,这对于了解和研究“东胡林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等有重要价值。

    遗址出土的一尊平底盂形陶器是迄今为止从东胡林遗址中发现的第一件可以复原的陶器,陶器上端印有绳纹,底部则有被推测为是炭化了的食物的遗存。

    “你不是说你们先祖所用的玉石是从我们的先祖居住过的萨彦岭采集来的吗?”达春的萨里甘从火堆边站起来,走到达春近前笑着说。

    “是啊!五千年前,你们的先祖从西方的大湖边迁徙到了我们这里,而且带来了他们的玉石和制造的玉石工具。我们的先祖把那些玉石用沙绳切割技术进行切割钻孔,磨制成光滑圆润的玉环戴在脖子上,之后又制成玉玦戴在双耳上。还制成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玉器。

    后来,玉成为我们部族的标志,制玉的手艺被族人传播到了东方和西方。西方是以猪龙为图腾的部族,他们利用我们的制玉手艺把部族的图腾猪龙由石制变成玉制。”

    五千多年前……应该就是距现代九千多年前。西方的大湖应该是贝加尔湖,可是根据考古证实那时期贝加尔湖边并没有长期居住的人群。那么首先把萨彦岭的玉石文化传播到东方的人群是来自哪里呢?

    距现代八千年前贝加尔湖一带没有发现任何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墓葬,但通过考古工作发现:此时当地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捕鱼和捕猎海豹;人群规模小而分散,机动性高;社会分化情况非常有限。

    虽然这段时间没有出土人骨材料,但根据对白令地区9800年前古代样本kolyma的研究,推测贝加尔湖地区乃至整个西伯利亚都有一种称作古西伯利亚人的种系(ancient paleosiberians,简称ap)。该成分的来源?根据模拟,由ane(古北亚人)和eea(早期东亚人,以4万年前的田园洞人为代表)以1:3的比例混合而成,体现出了两支大人群的融合情况。

    贝加尔湖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代样本出土于贝加尔湖西南部,代号为ma1,俗称“马耳他男孩”,为古北亚人(ane),生活在2.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ma1的祖先来自北冰洋边上的一支古代人群——yana_rhs,测年为3.16万年前,命名为古代北部西伯利亚人(ancient north siberians,简称ans),可以视为ane的直接来源。当然ane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他成分汇入,例如低比例的高加索采集狩猎者(chg)和东欧采集狩猎者(ehg)相关的成分,体现出欧亚西部人群持续的迁徙。

    距现代八千年前,贝加尔湖地区进去新石器时代。

    基托伊期(8000~6800年)得名于安加拉河右岸支流基托伊河河口的墓地。基托伊人以捕鱼为首要生计﹐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渔具﹐有大小不同的成套鱼钩(以制的铤和骨﹑木﹑兽爪制的钩复合而成)﹑柄部带有穿孔侧突的骨鱼标头﹑鱼形骨器等。狩猎与捕鱼同为经济的基础﹐但弓﹑矛等均制作得较小。采集经济继续发展﹐墓中出土有大量的角锄﹑骨锹等挖掘工具。石器的压剥技法仍有很高水平﹐但常常利用浅褐色泥岩石板仅在边缘略作加工制成刀或尖状器。使用萨彦岭出产的玉料制作玉锛﹑玉斧,并在矛头上嵌玉刃。掌握了切割大块玉料的技术。出现砂岩制的箭杆整直器。陶器与谢罗沃期不同之处是有的口缘作波浪形﹐外壁每有由篦齿印纹构成的直线几何形装饰图案。墓葬最显著的特点是死者身上撒赭石粉﹐个别墓葬随葬品特别丰富多样﹐与几乎没有随葬品的墓形成明显的对比。这种厚葬墓有的是男女双人葬﹐有时伴以小儿﹐这些现象标志著母系氏族开始瓦解。

    古西伯利亚人的遗传基因证实他们是田园洞人(早期东亚人)和古北亚人的后代。基托伊人墓葬有和山顶洞人相似的习俗撒赭石粉,万年前的东胡林人墓葬中也发现了赤铁矿。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了早在万年前,北京地区的古人就迁徙到了东北亚地区,成为古西伯利亚人(ap)的主要来源。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8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8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