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玉猪龙(二)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华北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距现代2.7万年至3.4万年之间)已经学会缝衣御寒,用穿孔的贝壳做装饰物。从山顶洞人死后埋葬于洞穴的下室,在死者身上撒赤铁矿粉,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仪式。巧合的是贝加尔湖新石器时期的基托伊文化(距现代8000年到6200年)也有往死者身上撒赭石粉的特点——赭石是氧化物类矿物刚玉族赤铁矿,主含三氧化二铁(fe2o3),由此推测基托伊文化应该也来源于山顶洞人。

    基托伊文化得名于安加拉河右岸支流基托伊河河口的墓地。基托伊人和兴隆洼人一样制造并使用玉器,他们用萨彦岭出产的玉料制作玉锛﹑玉斧,并在矛头上嵌玉刃。基托伊人掌握了切割大块玉料的技术。

    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周边地区透闪石主要有两处矿藏:伊尔库斯克州南部的东萨彦岭和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东北部外兴安岭以西的维季姆河支流地带。

    呼伦贝尔地区的哈克文化玉器,吉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玉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科尔沁地区的哈民忙哈、南宝力皋吐遗址出土玉器中都有来源于贝加尔湖的闪石玉。山东龙山文化玉器,以及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中也出现一些疑似贝加尔湖闪石玉质者。

    考古发现证实东北亚除了岫岩的玉石之路,还有贝加尔湖的玉石之路。距现代八千年前开始的玉石文化的北界已经到达贝加尔湖畔。也许正因为玉石文化的繁荣,基托伊文化才可以延续近两千年。

    贝加尔湖的玉石之路除了向南到达红山文化区和龙山文化,还向东到达了俄罗斯滨海地区的鬼门洞及日本福井桑野遗址。这条向东的玉石之路可以由考古发现证实:兴隆洼、鬼门洞和桑野出土的玉器不仅相似,而且通过砂、绳、水结合的方式对玉器进行加工的技术也相似。

    现代考古虽然无法证实黄帝部族来源于红山文化区,但黄帝部族的玉石文化和龙图腾文化却是对起源于红山文化区的玉石文化、玉猪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既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烈,姓氏,共有两个来源,其一为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第二个渊源:源于古挹娄国,出自上古时期胡不与国族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郡望堂号有乐浪、辽东等。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挹娄人居穴屋,所以被称为“挹娄”,并非自称,史料记载直到公元554年(北齐天保五年),挹娄人向中原王朝纳贡时仍旧自称为肃慎。

    考古证实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凤林古城遗址是两千年前汉魏时期挹娄人王城之所在,七星祭坛是东北亚最大天文星座祭祀场所遗址。那么《山海经》中的胡不与之国应该就在现代的双鸭山及其周围地区,附禺之山和帝俊竹林所在的丘也应该在双鸭山附近。

    汉字“封”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是在土堆上种树。封的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故引申为边疆、边界。后来又引申指给予称号或官爵,再引申为禁止、限制等。由禁止、限制等意义引申为堵塞、封闭、包裹等。

    汉字“沈”(拼音:chén,shěn)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状似一头牛浸没在水中,这是一种古代的祭礼,后世多用其“沉没”的意思,读chén。“沈”后讹变作“沉”,而且两个字有了分工:“沈”读shěn,用于姓氏,又是西周诸侯国名;“沉”读chén,表示沉没等义。

    从字源分析《山海经》中的封渊和沈渊很可能是潟湖(xi hu)。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潟湖形成后由于与水体连通性的差异,导致其水体盐度出现差异,据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

    现代非洲的塞内加尔有个玫瑰湖,湖水为粉红色,特别漂亮。英国巴斯大学的迈克尔·丹松教授是微生物领域的专家,他解释称:“玫瑰湖呈粉红色是杜氏盐藻造成的。杜氏盐藻是一种嗜盐微生物,它们会产生一种红色的色素,这种色素能够吸收阳光、进行自我繁殖,进而把整个湖泊变成粉红色。”

    由玫瑰湖成因看“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的封渊应该是咸化潟湖,而且是封闭的。从“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描述看沈渊应该是淡化潟湖,有通道,海水或者河水可以进出。

    如果双鸭山就是《山海经》中胡不与之国所在地,那么帝俊竹林所在的丘应该就是现代的库页岛北部。

    库页岛,中国旧称苦叶、苦兀、骨嵬或黑龙屿,俄译名“萨哈林岛”,日本称“北虾夷地”(指北海道以北)或“桦太”。

    库页岛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黑龙江入海口的东南,东为鄂霍次克海,西通过间宫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日本的北海道相邻。

    库页岛北部较为平坦,以丘陵山地为主,南部由东萨哈林山脉和西萨哈林山脉组成,最高峰为1420米。岛上的最早居民有基里雅克、鄂温克、阿伊奴等民族。

    库页岛会有竹子吗?

    竹子品种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多为木质,也有草本,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

    亚太竹区是世界最大的竹区。南至南纬42°的新西兰,北至北纬51°的库页岛中部,东至太平洋诸岛,西至印度洋西南部。本区竹子约50多属,900多种。

    俄国著名作家契科夫在他的《萨哈林旅行记》中写道:“阻止人们逃跑的障碍中,最可怕的不是大海。无法穿越的萨哈林原始森林、群山、经久不散的潮湿、熊、人迹杳然、饥饿、严寒和暴风雪才是留守的真正朋友。在萨哈林原始森林里,每一步都得跨过堆积如山的枯木、坚硬缠脚的灌木丛和竹子……”

    由上述资料推测库页岛自古至今都有竹子生长。贝加尔湖向东至日本的玉石之路应该包括库页岛。那时候库页岛应该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竹子生长。这种气候应该持续到了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逐鹿之战前后气候开始发生变化,北方变得越来越干冷。

    帝俊在《山海经》里是东方部族的始祖,他的族裔最先发明了舟船。

    从“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记述看帝俊族裔最开始造船的材料应该是竹子。

    从“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记述看三桑树应该是一种高大的棕榈科植物,这种植物到颛顼时仍旧存在。这也证实了库页岛的气候变化晚于大陆北部地区。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7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70.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