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文明起源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古有盘古开天地,古越人燧人氏钻木取火,其子伏羲创建八卦图,其女女娲用泥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积芦灰、止**。从伏羲到唐国人伊祁放勋(五帝之尧)建唐城(今太原市),成为方国联盟首领以来水患时断时续。

    我们的先祖因擅长制弓被称为夷,因居于东海边,陆地之东而被内陆的轩辕氏(黄帝)部族叫做东夷。你们肃慎人和我们东夷人一样自古擅长制作楛矢石弩,所以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我们的部族是东夷之嵎夷,羲和浴日之地。听先人传讲,两千多年前我们的一部分族人就沿着海岸迁到了西北方。那里地势高,水患少,有大泽如东海一样辽阔,水里的鱼虾无数,水草丰美,珍禽来此换羽,异兽在林间出没,还有一条自西方流过来的大河和一条自南方流过来的大河在此汇聚。只是后来,旱神女魃居此,降雨渐少,水落地堑之下,大泽逐年缩小最后只剩两河交汇之地,交汇后的河水折向东南方流向了海侵而成的海湾。

    你们可能要问旱神女魃为何会久居此地吧?这得从五百余年前说起。居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轩辕氏(黄帝)和神农氏(炎帝)部落因为黄河水患不得不向黄河下游迁徙,为了争夺地盘,我们的先祖九黎部落联盟首领蚩尤和轩辕氏、神农氏战于涿鹿。

    轩辕氏请天龙之神,天神太一之妃应龙畜水淹九黎,先祖蚩尤则邀风伯雨师参战,狂风大雨不停歇。轩辕氏又请下天女旱神女魃,止风镇雨。先祖蚩尤战败而亡,却被后人尊为战神。涿鹿之战后,东夷诸部多和轩辕氏部族融合,唯有我们嵎夷、莱夷等少数靠近东海岸的部落还保持自己祖先的传统没有改变。

    涿鹿之战后,帮助轩辕氏战胜先祖蚩尤的旱神女魃不能回到天都,只得由南方来到北方,居于大泽之地。因此,北方自此以后天旱少雨,大泽逐渐减小,居住在大泽边的人们不得不再次迁徙,据说他们中的一支沿着来自西方的大河迁徙去了一个更大的水域,后来就不知所踪了。

    百年前,我们先祖所居的东海近岸地区又被海侵淹没。为了生存,先祖们有的迁往西方内陆,有的乘坐独木舟渡海来到了位于东北方的海岸边。北方的陆地和我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很像,于是有些人停下脚步,就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还有一些族人害怕海侵越来越厉害,畏惧生活在海边,于是向更远的陆地高山迁徙,其中一支就是我们尼玛哈部。先祖来到穆棱河畔,因为在河中发现了大马哈鱼就决定停下脚步,在河岸的这个高岗上安家,和你们的族人成为邻居,和睦相处至今。”

    博多衡奥族长的叙述犹在耳际,虽然已是深夜,关鑫他们六人却毫无睡意。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尽管人类已足够聪明,但还是无法完整诠释!

    “现代dna分型与测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分子人类学的发展。现代人由此得出结论:最早的人类出现在二十多万年前,是东非的一个晚期智人男性。他和他的后代们向地球的各处迁徙繁衍。距现代约1万2千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结束,间冰期造成的海侵让生活在东南亚大陆的人类中的一支向北迁徙进入古中国,这就是古越人。

    距现代约6682----6482年,居住在现代安徽省巢湖一带的一支古越人迁徙到现代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石楼山一带。他们为躲避野兽和虫蛇,开始在树上用树枝建屋而居,最早建造树屋的人被尊为有巢氏,自此开创了巢居文明。先秦古籍《庄子·盗跖》对此记载: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有巢氏之子是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风姓,名允婼。因为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被称为燧人氏,后世奉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尊称燧皇。

    依据【中华史表】与【三皇五帝年表】所载:燧皇元年为公元前4464年,而燧人氏在位长达110年,所以据此推断其在位年限为前4464------前4354年。

    燧人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的燧皇陵。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华民族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他的儿子伏羲和女儿女娲在现代妇孺皆知。由此推算,北半球的史前大洪水应该发生在公元前4354年之后,也就是距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之前两千多年,距离现代六千多年,这和博多衡奥族长讲的东夷人的一部分因海侵迁徙到西北方大泽的时间点正好吻合。

    另外,近代环境考古发现距现代5000年前后,从辽东半岛到长江三角洲都留下了海退的遗迹,之后在距现代4700年开始又发生了小的波动。

    你们应该记得我说过这个大泽就是现代内蒙古赤峰市的科尔沁沙地吧?

    科尔沁沙地是一块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西辽河中下游赤峰市和通辽市之间的沙地,面积约4.23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原本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部分,由于现代人不当的农牧工矿活动致使土地沙化,形成沙地。

    科尔沁沙地主要河流为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博多衡奥族长讲的应该就是这两条河。

    西拉木伦河是西辽河北源,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历史上曾称之为饶乐水、潢水、吐护真水、辽水、大潦水、巨流河等名称。《吕氏春秋》、《淮南子》把它列为中国六大川之一,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对它有过记载。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大红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沟,流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合成为西辽河。河长约380公里,流域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西拉木伦河是红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老哈河,是中国辽河西源西辽河上源,古代称之为乌候秦水,蒙古语称之为老哈木伦,老哈来自于契丹语,是铁的意思。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脉海拔1490米的光头山,向东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境内,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自西向东流的西拉木伦河汇合后成为西辽河。老哈河长约425公里,流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老哈河流域人类文明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也发源于此。

    现代分子人类学证明满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这和满族先民不断迁徙和渔猎生活习惯有关。根据满族以西为大,将祖宗匣子供于西墙之上的习俗推测满族先民出自西方不无道理。所以我认为满族先民中一支来源于红山文化区,先迁徙到北方的贝加尔湖边,与当地的土著先民杂居形成新的部族,然后又沿着黑龙江逐渐迁徙到东方靠近海岸更适宜生活的地域,与当地的原住民杂居通婚,形成新的部族,成为肃慎族。因为人类普遍有敬祖的传统,所以为了记住祖先发源之地,满族才有了以西为大的民俗传承至今。”关鑫裹紧了身上的黑熊皮,看着地穴中间烧得正旺,把暗黑的冬夜照亮的火塘,恍惚间似又见了从消失的大泽向北迁徙而去的先祖们。他们犹如天空的候鸟一样有序、坚决!鸟是他们的神祗,鸟安家的地方一定有水源,有食物。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3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