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粮台山 吴公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强劲的西北风冲破荆棘枯草的禁锢从背后袭来,关鑫赶紧裹紧身上的黑熊皮衣,把憋了一夜的屎尿排除体外后,起身就往地穴处跑。冬日黎明前的气温最低,关鑫感觉暴露在外面的面皮快被冻裂了,赶紧缩起脖子把眼睛以下的脸部藏到貂皮衣领中。此时,东面的天边出现了鱼肚白,日出在即。关鑫突然生出了看日出的兴致,加快脚步向部落的东北面山崖边走去,那里是山城的入口处,视野不会被树枝遮挡。

    看日出必须分秒必争,当关鑫走到山崖边时,天边的鱼肚白已被绚丽的红霞替代,红火球一样的太阳已露出多半。粮台山周边的景物也从暗黑中逐渐显露出来,越来越清晰。散布在山顶的地穴建筑被初升的太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色,终日不灭的火塘的青烟从屋顶的孔洞中袅袅升起。树枝捆扎成的大门和山崖边土石垒成的围墙一起把野兽隔在外面,让族人可以安睡。这里从石器时代到渤海国到辽金到大清国都被建成山城,护佑着各个时期的人们,成为他们眼里的风水宝地。

    关鑫看向北面坡道上厚厚的积雪,一座青砖瓦房穿过历史的迷雾呈现在他的眼前……

    清末的金石学家吴大澂出生在园林名城苏州。吴氏一族,源出周泰伯,明成化年间迁苏定居,清朝时族人中有五人中进士。吴大澂的外祖父为著名金石学家韩崇。韩崇系吴中望族云东韩氏后人,著有《宝铁斋金石跋尾》、《江左石刻文编》等。吴大澂受其熏陶,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如果他不是生逢乱世,或者没有来到东北做官,也许他的人生会很安逸自在。历史证明,国家危难之际一介书生也可以投笔从戎,成为民族的英雄,被后人铭记!

    “大冷天的,你一个人站在这儿发什么呆啊?跟梦游似的!”郎宁生站在关鑫身后一脸懵逼地问。因为冷他不停地跺着脚,把身上的狍子皮衣用鹿皮带子绑紧了,双手抄进皮衣的袖子里。

    “你的老家宁安有座望江楼,知道是为谁建的吗?”关鑫收回目光,从遐想中回归现实,双脚互相磕碰着,以缓解冻麻后的疼痛感。

    “知道啊!我爷爷活着时没少给我讲望江楼的事。它原先叫抱江楼,据望江楼志记载:光绪七年四月,太仆寺卿吴大澂奉旨以御使衔抵达宁古塔,副都统容峻峰为其建望江楼御使行台。吴大澂在此楼办理军政民务,训练新军,勘查中俄边境。据理争回国土,永固两国界碑,开放边禁,设置垦局,招民实边,拉街基,建村屯,开辟三姓、东宁驿站,创办牛痘局。吴大澂驻守宁古塔三年,为民造福有功,被百姓誉为青天官。在其二返宁古塔时,曾即兴留诗一首赠容山(字峻峰)都护: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樽酒话中秋,自径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旧事思量纪龙节,新图商榷定鸿沟。国恩未报归和远,敢把闲情寄白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望江楼志还在,可惜到了2012年翻新后就看不到了!

    你问我望江楼……我知道了,这座粮台山其实也和吴大澂有关!”郎宁生顿悟,他看向关鑫。

    “你俩站在这风口上唠啥呢,这么起劲儿,也不嫌冷?”马伟博把头上的狐狸皮帽子拉下来,围住脸,只剩两只眼睛留在外面,寒气结成白霜覆在眼睫毛和口鼻周围的皮毛上,让他看起来有些滑稽。高礼师、杨宇桓和肖强跟在后面走过来,他们也都是全副武装,只露出眼睛来看道儿。

    “天太冷了,我们边走边说吧。再多待会儿我的脚准保会冻伤。”关鑫说着带头往地穴方向走去,大伙也紧跟在他的左右。

    “清朝时,为保护龙脉,长白山以及东北大部被封禁,到了清末时穆棱地区已荒蛮罕有人迹。一路巡查目睹这一现状的吴大澂一再上书请开边禁,招民实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的上书得到光绪帝的批准,于1881年12月撤销对宁古塔地区的封禁。吴大澂在宁古塔、三岔口、穆棱上城子——上城子就是现代粮台山下的兴源镇,设置移民局,组建招垦局,派宁古塔候选知县潘民表为招垦局委员去山东招募无地农民,大批京畿、山东贫苦农民潮水般来此垦荒落户。自此后,人类近代史上一次大移民便一发不可收拾。闯关东成为几代人的记忆符号,留存在文化和家族记忆中不可磨灭!

    史料记载:穆棱县自1882年开始,从山东招远和辽宁金州招来的18户垦民共61人,在今兴源落户建屯垦荒。两年后又招来110户。五年后,穆棱境内垦民已超千户,人口超过6000人,垦出耕地一千多垧。吴大澂在粮台山上屯兵、建粮仓。如今,山上的古城只剩断壁残垣,青砖瓦房的粮仓却仍旧鉴证着吴大澂的功绩。

    垦荒五十年后,穆棱兴源镇当年的首批垦民任承沆、顾次英等20人,在1931年立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石碑,以感念这位开发穆棱第一人。后来这块碑损毁后隐没民间,被中国徒步穆棱河第一人——施正宁探寻穆棱河河源时发现,修复后将其立于兴源镇的粮台山上。

    这位叫施正宁的老人1936年生于扬州。十六岁从军,1958年转业至鸡西市,一直在市粮食局工作。于1996年正月至十一月自费徒步穆棱河寻找河源,并在穆棱河源头升起了五星红旗,立下穆棱河源头碑。之后他又自费去南方寻访和吴大澂有关的史料和后人,在鸡西农村的老宅建起第一座吴大澂私人纪念馆。正是施正宁老人十几年的坚持促成了之后兴源镇吴大澂纪念馆的建成。”

    “我也听爷爷讲过这位老人。爷爷生前有两个心愿:其中一个就是参观兴源镇吴大澂纪念馆;另一个就是看看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听爷爷说龙虎石刻是珲春人民为纪念吴大澂当年和沙俄进行勘界谈判胜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澂书,字体流畅,气势磅礴。

    爷爷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过当年谈判的事。他说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吴大澂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之后吴大澂、依克唐阿和老毛子再三辩驳,据理力争,最后终于让霸道的老毛子让步,在1886年10月12日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包括补立土字牌,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为没尿性的大清国争得一点颜面。”

    “我们学历史时都知道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银两亿两吧?弱国无外交!因甲午海战时围海城之战战败被革职的吴大澂仍不忘报国心,他把自己精心收藏的古物挑选出3200件,按市值作价1000万两想要捐给国家以抵赔款,但他的提议却被张之洞认为无稽之谈,不予理睬,电文也没有转到当时的权臣李鸿章手里,后来吴大澂又再次发文力争此事,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你看文人爱国的方式总是这样单纯执着,近于痴傻!”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