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穆棱河(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二狼!你看前面!真的有野马诶!”杨宇桓指着河道边的雪地惊喜地说。

    关鑫急忙呼唤头犬停下奔驰的大法喇,紧随其后的高礼师他们也停下来。大家都怕惊扰了正在觅食的野马群。

    野马群分散在河右岸的浅滩湿地间,头马警觉地发现了远处的大法喇,它警告似的打了几声响鼻,高昂着大脑袋凝视了关鑫他们好一会儿,见他们没有动静,也没有紧逼才放松地低下头继续不紧不慢地刨开积雪啃食下面的枯草。它体长约2米,肩高1米多点,尾长不到一米,体重七百斤左右。体型健硕,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口鼻部尖削,嘴钝,耳比家马小而略尖,没有和家马一样的长长额毛。背部平坦,有明显深色背线,顺脊柱由肩部向后延伸至尾部。四肢短粗,腿内侧毛色发灰,三条黑色的横纹很显眼,小腿下部呈黑色。蹄型比家马小,高而圆。尾巴根毛短,下面毛长,一直垂到地面,呈束状,不像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体毛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在冬日的阳光下雪地中柔和而温暖。

    头马的身边聚集着其他野马们,它们有的在用前蹄刨厚厚的积雪;有的在伫立着观望河面上的不速之客;有的在互相清理皮肤,它们反方向站立,将头伸到同伴的侧身,轻轻地啃拭对方的耆甲、肩部、背侧、臀部,步调一致神同步,看着温馨有趣。

    “《山海经》中《北山经》之北山首经有关于野马的记录:

    又北百里,曰罴(pi)差之山,无草木,多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yǎo)。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

    北山经之北次二经也有对野马的记录: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guàn)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yān),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左鱼右旦)。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此北山首经和次二经描述的野马所在地应该是今蒙古高原一代。因为《山海经》记录的历史时期正好是末次冰期后的间冰期,由于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造成海侵,让连通华北和东北的海退之地变成海洋——就是现代的渤海湾。我猜测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野马应该是冰川消退后从温暖的南方逐水草而来到北方的……”

    正当大家听得入神时,负责警卫的野马突然发出一声尖锐的长鸣,紧接着还没等六人反应过来野马群已经在头马的带领下向不远处的山坳中奔驰而去,转眼间就在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不见了。同时,一只威风凛凛的成年东北虎出现在远处的河面上,它具有天生的王者风范,对闻风而逃的野马群视而不见,顾自迈着悠闲的方步不紧不慢地过河。突然,它停下脚步,侧头睨视着冰面上的大法喇和雪橇犬。雪橇犬们敏锐地感知了危险,虽然仍旧守纪律地站在原地,却高仰着头,双耳竖立,眼露寒光,四肢抓地,随时准备反击。关鑫的手下意识地伸向腰间的桦皮袋,抓紧了里面黑曜石刀的木柄。杨宇桓虽然两条腿在不自觉地发抖,但他仍努力保持着大脑的清醒,快速地思考着应对危机的策略。郎宁生第一时间把弩和箭拿到了手里,身后的高礼师则已箭在弦上,瞄准了远处的东北虎。肖强和马伟博也不甘示弱,张弓搭箭,只要老虎转身突袭,箭就会同时离弦。时间好像静止了,空气也突然凝固起来,生死就在千钧一发间,局面却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一直淡定从容的东北虎竟然低吟一声转头狼狈地几步蹿出河面,钻进了山间的密林中。正当关鑫他们呆立着纳闷时,粮台山方向的河面上骤然奔来了十几辆法喇,飞扬的雪幕模糊了大家的视线,只听到越来越近的犬的吠叫声此起彼伏……

    “我是尼玛哈(满语,汉语意鱼)部的阿布凯茂林(满语名,汉意天马),族长是我阿玛。

    因为近日有部落进山围猎的人回来说附近有一头他丝哈(满语,汉意老虎)和两只幼仔出没,阿玛估算你们今日太阳落山前能赶到,怕有危险所以让我带人出来迎接你们。还好及时赶到,惊走了他丝哈。”阿布凯茂林率先走到关鑫他们近前朗声说到。他的个头和高礼师差不多,但比高礼师粗壮。头戴貂皮帽,身穿黑熊皮长袍,腰间缠着虎尾,脚上穿着鹿皮长筒靴。面色黑红,浓眉深目高鼻,嘴薄颏方,外貌异于常人,威猛刚烈。

    关鑫和尼玛哈部的阿布凯茂林简单寒暄后就一同启程向粮台山赶去。

    “我看这位叫阿布凯茂林的一点没有通古斯人的外貌特征,却和现代西亚人有些像。”马伟博对肖强说。

    “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周朝时的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满族的先祖肃慎也曾被称为东夷。

    夷字在山东龙山文化时期(距现代约4600至3300年)的东夷骨刻文字中已经出现,甲骨文中有多处出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夷字从大从弓。据说东夷最早发明弓箭,擅长射箭。因此有所谓东夷为东边的弓箭手说法。传说和古典文献记载认为射去九日的后羿是东夷领袖。

    东北亚一直是人类的迁徙通道之一。现代人有研究者认为古时的东夷人有西亚阿拉伯人的血统,认为是阿拉伯人穿越亚洲大陆来到东海岸,被大海阻挡了继续迁徙的脚步才不得不停下来定居。还有一种更普遍的说法认为东夷人有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血统,是远古时代从欧洲及高加索地区迁徙而来的。不管怎样,东夷人外貌确实和其他地区的人不同。最有名的就是远古神话故事中与黄帝大战于涿鹿的战神蚩尤了。根据史籍记载: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从画像看蚩尤的相貌和中国北方普遍存在的蒙古人种不同,而且直到现代,沿海地区的山东人也普遍高大,外貌棱角分明。

    山东沿海地区和东北南部地区的交通往来古已有之,因此古东夷人渡海迁徙到东北,再沿着河流山谷来到穆棱河地区也是可能的,所以说每个族群都不可能是绝对纯血的,迁徙交融无处不在,无时不再发生。那些种族主义者总是强调血统、血缘毫无意义,人种没有优劣之分!之所以有民族之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寻根和归属感。”肖强正说着,高礼师已经停下了法喇。到了粮台山脚下方觉出的它的高大和险峻,弟兄六人随着阿布凯茂林他们沿着北面的坡道向山上走去。

    粮台山上的部落布局和忽汗水边的其他部落差不多。关鑫他们被请进了中心区的一个大的地穴中。这个地穴比他们部落的还要深,还要大,而且部落的人普遍高大,外貌具有异域特征。

    一位红发,面色格外白净,阔眉深目,高鼻薄唇的中年人端坐在地穴中心的火塘边,地**其他人则围站在他的周围。关鑫猜测出这位长者就是尼玛哈部的族长博多衡奥(满语名字,汉意有谋略者)。阿玛曾经说过这位族长博古通今,最擅长讲古儿。关鑫心里很想听博多衡奥族长讲讲他们祖先迁居到此的故事。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3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