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少年中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诸事已定,所有人都感谢李易这个凭空降临的活菩萨,尤其是潘作相。

    他明白没有这个中华渔业公司,很可能引来江南民变。如果发生民变,松江肯定首当其冲。如今隐患终于解决了,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至于治下少了民众,他倒不在意。现在松江这样多流动人口,大可以先糊弄过去。再说,铁打衙门流水官,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要调任了呢。

    他偷偷的请求能点石成金的李易,指点未来迷津,这机会可不可多得。李易笑而不语。他自己还有迷津呢,还能指点别人?

    可是潘作相仔细琢磨了李易的表情,终于大悟:李易不语,这就是让自己不要多说话,无为而治啊。现在上海发展得这样快,自己搭上了上海的边,百业兴旺,当然这纺织除外。别的举措都是多此一举。一动不如一静,这个办法才是做官的精髓,难怪人家开荒团发展得那样好,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有了一个睿智的大哥。

    潘作相给李易深施一礼,谢道:“少师大人的指点,潘某不敢或忘,多谢多谢!”

    这一下轮到李易莫名其妙了,自己指点什么了?他觉得自己是不是也在显通寺得了什么道行,比如打哑禅什么的,神通在身自己不知道?

    大家都觉得,人人皆大欢喜的局面,是以李易巨亏为前提的。没有李易免费赐地,这渔业公司就没有立足之地。这样方圆几十里大片土地,谁能买得起?

    没有李易的开荒团保护,他们也出不得海。不说大明律法,仅仅是海盗,就让他们寸步难行。大家对李易满怀感恩之心。

    只有李易自己知道,他才是最大的获利者。

    保安公司入股,这企业就属于国企私营,等于有他一半利润。

    海军要逐步更换蒸汽船,现在这些普通船卖给渔业公司,正是时候。

    这渔业公司要缴纳百分之三十的保险金,这可是稳定的税源。

    更何况这渔业公司大兴土木所能拉动的经济发展,可不简单是几百万两银子。这是持续拉动。

    最重要的,还是上海又增加了十多万人口,这还仅仅是初期。李易估计逐渐的,这渔业公司很可能达到二三十万人的规模。

    后世频繁捕捞,而且是机器动力,海洋逐渐枯竭了。不得不休渔。

    这个时代,各个国家都纷纷禁海,这海里的鱼可多了去了。根本不用远走,估计这长江口,吴淞江口,就够干几年的。何况这个时代,几乎只有大明才有这远洋大渔船,太平洋几乎是大明的私家水库。

    李易估计,这个时代就算有十万渔业工人,也远远不如后世的一万工人机械化作业的捕捞能力。几十亿年封存的太平洋,资源丰富到极致,百八十年内,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休渔问题。

    当天李易告别了潘作相,住到了保安公司。他给崔芸、李胜勇、李胜仁、李肱几人分别写了信,安排渔业公司的后续事宜,直到深夜,才写完所有信,松了一口气。

    李易走出户外,望着皎皎银河,叹了一口气。

    推动社会提前发展,哪是那么容易。仅仅是上海纺织业,就摧毁了江南繁荣的经济基础,差点闹出大变。

    如果因为这个事,让美丽的江南满目疮痍,那自己就是罪人了。亏得自己来的及时,消弭了隐患。

    其实,大明是有对付这种廉价商品的方法的。那就是收倾销税,或者干脆禁止这种商品进入市场。

    可是现在大明千疮百孔,几百万难民的死活都顾不上。这几十万织户利益,大明已经不放在心上了。再说,以大明缓慢的反应速度,就算做出什么应对,也是猴年马月的事了。

    李易愿意把百姓的目光引导向大海。这不仅是因为大海蕴藏着无尽的财富,也因为大海有无尽的风险,可以磨砺人无所畏惧的精神。有了庞大的闯海人群,将来他的海军后备力量才不虞匮乏。不然海盗已经被收编得差不多了,海军从哪里来?总不能都召旱鸭子训练。

    大海蕴藏着无尽的财富,渔业无疑是最明显的。

    中国人几千年习惯了向土地要产出,现在该转换思路了。大海其实是另一种土地,也可以要产出的。大明把富饶的大海,彻底浪费了。

    李易可知道,后世日本仅仅是捕鲸,就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现在这些都是中国人的了。

    这个时代,海洋还是自由滋生,欣欣向荣的时候,像后世那样匮乏,还得几百年的光景。

    李易负手在院中,边走边吟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他想起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那句话:“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自己不是声色犬马的路易十五,不过也不是呕心沥血勤于国事的人。既然自己是凡人,那么做好当下就是了,太远的将来,那是后辈们操心的事。

    第二天早晨6点,李胜青等人给李易送行,自然诸事安排妥当,不劳李易费心。

    李胜青原本是打算派保安公司的船送李易的,李易坚决拒绝了。松江有直达周庄的航船,李易让李胜青买一张船票,而且要普通舱位的,自己目的就是看看真实的民间是什么样子。

    李胜青知道大师兄是微服私访,当然不敢说什么其他的,一切照办就是。

    李易上次从杭州坐航船去周庄,就偶遇了自己姥爷沈一贯。他内心期盼着这一次也有点儿什么收获。他倒没有盼望艳遇,自己家里就这么几个未婚妻都摆不平,艳遇还是算了吧。

    这是一条乌篷大航船,只有前舱是有遮风遮雨篷布的,后舱都是露天座位。李易的座位在后舱,抬头就是天,倒是敞亮。不过这大正月的天气,虽然立春了,天气还冷着呢。尤其是水上的寒气逼来,更是透骨寒。

    敢坐在露天,被风吹一天,几乎都是火力壮的年轻人。

    从周庄到松江,70里水路,一路顺流而下,只需半天就可以到达。从松江到周庄是逆流而上,却需要一整天。

    船很快从吴淞江拐入了泖河。

    泖河水面宽的地方有一里,窄的地方只有100多米,两岸屋舍,鳞次栉比,白墙黑瓦,悬空临水的吊脚小楼,随处可见。李易看的是津津有味,他后世在无锡等地游览京杭运河,特别喜欢两岸古风房屋。这回好,没有仿造,都是原滋原味。

    不过很快,船上就不安静了。虽然船家禁止船上人随意站起走动,避免出现落水的危险。可是有些人耐不住冷,就开始跺脚,嘭嘭嘭声响个不停。

    现在还没到元宵节呢,出门的人很少,没有互相拥挤的人抱团取暖,真是越走越冷。

    一个青年忍不住骂道:“这大过年的,还得出来奔波,东主也不给咱爷俩加点薪水,太黑心了。”

    旁边中年人道:“闭嘴,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没东家咱不饿死?你就知足吧。”

    年轻人道:“饿死什么,咱们又认字,又会算账,到哪不混口饭吃?爹,我不想打这份工了,我想报名参加开荒团。”

    中年人斥责道:“有粮不当兵,脑袋掖裤带上,都是亡命徒干的活。你傻啊。”

    那年轻人道:“爹,当兵哪有那么容易死人的。在军队里干两年不死,我就可以回上海当警察,一个月十两银子呢,工资高又威风,娶个什么样的媳妇都有的是愿意嫁的。”

    中年人不说话了。看来他也有些意动。这毕竟是让孩子获得体面工作的出路。

    青年人趁热打铁道:“咱家哥四个,家里不差我一个干活。您就让我出去闯一闯吧,万一我能立个功,弄个一官半职的,可就光宗耀祖了。”

    中年人道:“你看开荒团,刚打完安南,又打蒙古去了。天天打仗,肯定危险得很。好男不当兵啊。”

    这时旁边一个脸色黧黑的青年人接了腔:“叔,你这就错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帮蒙古人以前杀过来的时候,咱们祖宗死了多少人?都你这个想法,蒙古人不是又打过来了?”

    中年人不悦道:“说得好听,你不怕危险,你咋不去当兵?”

    那青年挺直了胸道:“不瞒叔,我就是黄浦军校学生兵,这开年我们第一期学生,就要编入部队了。这些异族几千年欺侮我们,现在咱开荒团强大了,都要连本带利算回来!”

    先前说话的青年激动起来:“诶呀,黄浦军校的?厉害了啊。听说你们那的学生出去就是军官?军校现在召人,不是识文断字的根本不要。看来大哥你也不一般啊。”

    那青年道:“我也是童生呢,到我们沈家庄打听打听,谁不知道我沈良?不过板荡见英雄,你看过报上的《少年中国说》吧?这个时代就是开荒团的时代,就是年轻人的时代,就是中国人的时代。咱们青年得争气才行。叔你老了,别拦着孩子进步了。”

    这时,后舱的人几乎都聚了过来,听这青年宣讲。

    能在后舱露天吹风的,有几个不是年轻人?大家纷纷询问这年轻人开荒团的故事,年轻人绘声绘色,讲了起来。一船的人听得如醉如痴,全忘了寒冷。

    那年轻人讲到激昂处,干脆唱起了黄浦军校校歌:

    中原举目四凄

    残壁断垣叹黍离

    何处故国兮

    遗民百年泪兮

    陆沉荒丘悲兮

    王业何以偏安东南

    戮力北伐兮

    这校歌可是在报纸上刊登过的,现在年轻人,有几个不会唱?很快,一船年轻人都唱了起来,深沉雄壮的歌声远远的传了出去。

    就连船老大,也不再用橹,换了竹篙乘船,怕桨声打扰了歌声。

    一曲唱完,许多人鼓掌,原来许多前舱的人也出来了。几个年轻的女孩,更是鼓掌喝彩,这大明的开放真是彻底势不可挡了,女人再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李易这时才留意到,他原来担心的自己短发扎眼,真是白担心了。一船的年轻人根本没有留长发的。

    自从《新青年》向旧传统开战,第一个矛头,就是针对这长发。结论就是留长发和孝顺,屁的关系都没有。有百害而无一利,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和旧传统决裂。

    这一通折腾,效果显著,那就是青年人都变成了短发。

    不过现在李易有些犯愁,因为他的的位置太尴尬了。他恰好坐在这沈良的旁边,自然被围在核心。时间长了,终于有人发现了这个不声不响的冷血青年。就有人问李易道:“小兄弟,看你也是个读书人,咋一点儿青年人的热血没有呢?”

    李易含糊道:“哦,在听,在听。”

    沈良侧头问道:“你有功名吗?”

    李易点头道:“童生。”

    沈良道:“那好啊,可以考军校啊!我告诉你,军校校长,哦,也就是咱们开荒团司令,论起来还是我亲戚呢。他的姥家就是周庄沈家。我们沈庄就是周庄沈家分出去的。”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34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34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