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章人才难得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李易为了周长兴的加盟,可是准备了足够分量的筹码。

    他继续说道:“我们马上要在上海建设一个超级纺纱厂。不算土地,预计投资400万两白银。你就以你的厂子入股,还有你本人,占股百分之二十,以后这厂子经营全归你做主。别人概不干涉。你看如何?”

    占股百分之二十,那就是40万两白银了?自己作坊李易估价很准,成本就是8万两白银,其实也就多算了。关键以后作坊面临的是倒闭,还怎么值那么多银子?何况人家不要里面占大头的土地房屋呢。

    这样算自己的作坊也值不了多少银子了,李易给自己40万两银子的股份,这溢价35万两以上,就为了自己一个人?自己也太值钱了吧?怎么以前自己不知道?李易投的这馅饼也太大了,让周长兴算了半天的糊涂账。关键是那几十万人的大厂子要归自己管理,这。。。。。。这有点儿像做梦。

    周长兴逊谢道:“周某何德何能,值得您这样垂青。真不敢当啊。”

    李易暗笑。他的帐当然和周长兴不一样算法。

    周长兴的作坊,如果按正常状态,每年盈利就是两三万两白银。想买这个厂子,绝不是出8万两白银就可以。恐怕要溢价到20万两白银。

    这里最关键的,其实是周长兴这个人!

    十七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为了周长兴这个人才,李易觉得拿几十万两白银值。他可不想把纺织业一个最大的下金蛋的鸡,交给庸才来管理。

    李易对周长兴道:“未来纺纱厂将建在吴淞江口,可以借吴淞江和长江的黄金水道,建立进货和销售网络。还有最廉价的几十万劳动力可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再有周老板这样的管理奇才来做厂长,世界上最大的纺纱厂就面世了。周老板可愿意共襄此举?”

    周长兴没有应声,却皱眉思索起来。

    李易饶有兴趣的看着周长兴。

    他给周长兴画的这个饼,不可谓不大,可是这个人却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沉思起来,这让李易对周长兴不由得高看一眼。

    这是一个谨慎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后世形容这样一类人,叫“三拍”型管理者。

    决策者一拍脑门:“诶,我觉得可以这样办。”执行者一拍胸脯:“放心,我马上去做!”结局就是搞得一塌糊涂,最后一拍大腿:“诶呀,当时不如不干了。”

    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最怕这种冲动。

    可能有人觉得,不是有热情,有冲劲儿好吗?那是指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反正光脚不怕穿鞋的,咋折腾也没什么大损失。

    已经打拼出了一片天地的人,就万万不能再有冲动的决策,否则失败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而已。

    周长兴思索良久,才对李易说道:“我觉得这个作坊。。。。。。哦,您叫工厂。我觉得这个工厂很难经营。依我的能力,真的做不好这个厂长。”

    李易不由得再次高看一眼周长兴。

    这个人没有被自己描绘的美好前景迷惑,还是看到了这里的难处。

    李易道:“周老板不妨说说难在何处。”

    周长兴道:“我相信您的资金实力,又有廉价劳动力,不是周某夸海口,2000人的作坊,周某能管理好。20万人的工厂,虽然周某没听说过,也没见过,可是周某自信一理通百理通,也能管得好。”

    周长兴顿了顿,望向李易,李易知道他要说难处了,点了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周长兴继续道:“这厂子难就难在规模太大了。整个江南的所有作坊加起来,恐怕也不如这个规模。您不会打算把江南的纺纱作坊都逼破产吧?不然凭空多了您这个空前大厂,这棉花供应就是第一个难题。因为您说您这个纺纱机效率要再高五倍,那不是至少需要现在棉花产量10倍以上,才能供应这个工厂的需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棉花来自何处?”

    周长兴见李易并不反驳,只微笑点头鼓励自己继续说下去,索性竹筒倒豆子,接着说个彻底:“再一个难处就是,就算您解决了棉花问题,可是您产出了大量廉价的布匹,比大明市场需要量大了十倍,这布卖给谁?有了这两个难处,我觉得您建万人大厂,就是潜量了,工厂规模再大,根本就行不通。”

    李易道:“周老板想的周密,说得都对。我给你解开这里的疑惑。这第一,您觉得现在这棉价,是纺纱利润高,还是种棉花利润高?”

    周长兴道:“对于现在的纺纱作坊来说,如果价格维持下去,当然是种棉花利润更高。更何况您这工厂一建,这些作坊根本没有活路呢。”

    李易道:“虽然我不是什么救苦救难的菩萨,却也不是不给这些作坊主留活路的人。我打算的是:凡是愿意把作坊卖给我们的,我们按市价收购他们的作坊,他们可以购买台湾的土地来种棉花,棉花我们就按现在的价格收购,可以签订收购合同。

    这一次移民一样每人十亩地的标准。每份保险单限制在5000亩规格,也就是8000两银子。这种小保险单,就是为了避免小作坊主付不起保险金设定的。这样小作坊主不用破产,我们也有了稳定的棉花供应。”

    “哦,我明白了。”周长兴恍然大悟道:“原来您把棉花价格提得这样高,是为了动之以利,让这些人主动去给您种棉花。高明!佩服!”

    李易道:“我们这厂子一建,必然会让大批小作坊倒闭。我这也是给这些人一条出路。”

    周长兴道:“台湾听说很热,作物是一年两熟吧?这些人5000亩地只出8000两银子买到手,真是赚着了。虽然还有一些灾民安家费用,也是没几个钱的花费。我听说第二年这保险费就减半,您这保险收费相当于张居正大人的一条鞭收费法吧?看着收费高,可是就这一样,再无其他费用。百姓的负担还是比大明减少了许多。

    而且这收费还是土地产出的保险。农民万一发生天灾,您都不用考虑救灾,直接由保险公司赔付,这手段委实高明。大明的苛捐杂税不下千种,现在农民不堪重负,逃亡奔命的越来越多,您这就是世外桃源,我现在都想不干纺纱作坊,也趁这个机会,种棉花去。”

    李易笑道:“谁去种棉花,我都欢迎,独你不行,这当世第一大工厂,没你这样的管理高手可不行。”

    周长兴提醒道:“大人还没说这纺纱厂的销路呢。”

    李易道:“这纺纱的销路第一在大明,大明各省家庭织布作坊多得是,我们的纱比他们自己纺的便宜,他们自然会买。”

    这个时代,多数家庭自耕自织,为什么《老子》说“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每一个家族都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

    家族家长就是国王,可以处理大事小情,甚至决定族人的生死,政府一般是不会干预这宗族管理制度的,宗族本身就是农业化社会的生存基础。

    每个家族都是自己种地自己吃。自己织布自己穿。完全是万事不求人。

    后世分工明确,一个人只做这个社会某一样工作,身上穿的用的,哪一样自己生产?这就需要社会有更紧密的分工协作。

    明朝正是封闭的小农经济,向分工协作的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时代,如果上海纺纱厂的棉纱,比农民自己纺纱便宜,那农民就会放弃自己纺纱,转买现成的纱来用。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周长兴点头认可道:“这个市场不容小觑,确实很大很大。”

    李易接着道:“还有更大的市场:以后我们的辽东,不适合种棉花,500多万人口是不是需要买布做衣服?台湾种棉花就赚够了利润,谁还会自己做纺织?安南水稻一年三熟,种地都忙不过来,会自己纺织?

    安南我可打算移民千万以上人口呢。这开荒团的市场够大吧?其实这不过是市场的冰山一角,这便宜衣服,朝鲜需要不需要?蒙古需要不需要?日本需要不需要?西方需要不需要?。。。。。。这世界很大很大,不用说咱们这个工厂是今天这样规模,就是再扩大几倍,也有无限的市场。”

    什么叫望高山而仰止?周长兴就觉得有这种感觉。自己原来的视野,就看的是江南,其实还可以放眼大明,放眼世界。这就是格局。自己虽然自命不凡,可是这格局和李易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周长兴明白,这些便宜布匹,卖到哪,哪的纺织业就会崩盘。可是那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在商言商,他从不会因为自己多卖货会影响别人生意,就忧国忧民的把自己的作坊缩小规模。

    他早就明白:这个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你不够强就会被人吞掉,更何况自己国家有了种棉花的退路,以后接连倒闭的是别的国家的棉纺织业呢。咱就不额手相庆,也用不着杞人忧天。

    听明白了这些关节,周长兴终于放下了包袱,热切的望着李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话看来真的不假。大人高瞻远瞩,非我辈能及。我愿意追随大人,把纺织业做大做强!”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2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23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