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玉猪龙(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关鑫他们仨人到达烈姓部落时,天已经彻底黑了。伴着星光,他们走上河边的坡地,来到一座穴屋前。关鑫解开雪橇犬身上的绳套,额尔赫从地窖中拿出一大块冻鹿肉,用石刀切成小块扔给雪橇犬们吃,然后他俩把篷帐中的物品拿出来,招呼谷沃贺一起进屋。

    关鑫观察穴屋和其他部落的房子差不多,火塘边正围坐着几个人。看他们从梯子上走下来,其中一个中年妇人首先站起来,笑着迎过来。

    “这两天一直盼着你们来呢!外面冷吧?快过来坐下烤烤火。”中年妇人一边熟络地拉住谷沃贺的胳膊,一边笑着招呼着。

    “噶思哈(满语名字,汉意鸟),快吧罐里的鹿肉盛出来,让他们趁热吃。赶了一天的路,他们一定饿坏了!”中年妇人向坐在火塘边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大声说着。女孩应声立马起来,从火塘边拿了三个陶钵,弯腰从陶罐里用木勺盛肉。

    肉香立刻弥漫了整个房间,谷沃贺条件反射地咽了口唾沫,为了赶路只吃了些干粮,属实是饿了。没有过多的客套,谷沃贺和关鑫都坐在火塘边大口地吃起肉来。额尔赫也坐到中年妇人身边,接过她递过来的钵,闷头吃起来。

    填饱肚子,三个人才有了说话的欲望。额尔赫简单地说了去回的过程,并把家人一一介绍给谷沃贺和关鑫认识。那个中年妇人就是谷沃贺的额克出(满语称呼,汉意舅母),盛肉的噶思哈和其他三个小一点儿的男孩是额尔赫的孩子。听谷沃贺的额克出说其他四个大一些的女孩已经嫁到其他部落去了,他们的大儿子也已经成家立业,住在上面的穴屋中。

    “我阿玛家在哪?”谷沃贺迫不及待地问。

    “你阿玛家在部落靠近河边的地方。他们的祖先是最早来到小南山定居下来的部族之一。”额尔赫慈爱地笑着对谷沃贺说。

    “他们的先祖是什么时候来到小南山的?”本来有些困倦的关鑫听到小南山三个字立马精神起来。

    现代双鸭山饶河县也有个小南山,位于乌苏里江左岸,其一级阶地上有个古人类遗址,就是小南山遗址。

    关鑫听老爸说小南山遗址第一次被发现时很偶然。1958年,饶河县中学教师在小南山采集到一件桂叶形尖状器,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关注。那时候对考古不太重视,并没有发掘。

    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已经是13年后,1971年秋黑龙江省博物馆对小南山遗址进行试掘,出土一些石器和陶器及残片,当时认为这些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这次考古发现没有获得太大的收获。

    第三次发现也为偶然。1980年夏,饶河建造船厂在小南山西南山脚下搞基建,发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派人现场清理化石并发现少量旧石器和骨器,通过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3000±460年。

    转眼到了1991年夏,小南山遗址终于有了重要考古发现,虽然第四次发现也为偶然。驻饶河边防部队在小南山最高点翻建瞭望塔时意外发现一座双人合葬墓,发现随葬品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坠饰3件。因为当时信息不发达,这件事并未在考古界引起很大反响。

    二十多年后,小南山遗址终于揭开了它封存万年多的记忆,迎来了第五次发掘。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饶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1600平方米,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及残片七千余件。

    通过多次深入发掘,小南山遗址先后发现确认五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取得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考古研究历史性突破。第一期遗存,距今约17000-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第二期遗存,距今约9200-8600年,发掘大量石器、陶器和玉器;第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4700年至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第四期和第五期遗存,都是由中小形半地穴房址组成的聚落,说明在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小南山上有频繁的人类活动。

    老爸还兴奋地告诉关鑫说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玉器200多件,经科学检测为9000年前的玉器,比兴隆洼玉器还要早一千年。因此推测以玉玦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制作技术,在8000年前后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发明于小南山的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另外,关鑫老爸还说在小南山遗址发现的早晚两期遗存与周边地区以往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比具有鲜明的特征和联系。早期遗存陶器中的梳齿纹和器物口沿及上部饰纹的风格在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以及孔东文化中也有体现,但小南山早期遗存陶器上的纹饰和构图更加简单,早期遗存中的双面尖状器是黑龙江下游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奥西波夫卡文化中最流行的器物,因此小南山遗址的早期遗存填补了奥西波夫卡文化和新开流-鲁德纳亚文化(孔东文化)之间的空白,代表了一支以往未被识别出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小南山遗址的晚期遗存与黑龙江下游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有接近之处,是该文化遗存在我国首次发现,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

    如此看来东北亚的玉石之路应该由小南山起源,并非关鑫先前以为的兴隆洼。十七万年前,西伯利亚仍处于末次冰期,一些来自贝加尔湖萨彦岭的古人,为追逐一群向东迁徙的猛犸象来到小南山附近,在乌苏里江畔定居下来。他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以渔猎为主,也从事采集。九千年前,辽宁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一万二千年前,最早使用岫岩玉),同样因为气候逐渐变暖,为了追逐北迁的披毛犀来到小南山附近,与最早来此的萨彦岭古人相遇,定居下来,他们彼此杂居通婚。因为对美的追求他们开始尝试加工玉石,制成玉饰。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玉石,他们往来于萨彦岭也许还有其他产玉之地,寻找交换玉石,把玉石原料加工成玉器。就这样一千年后,由小南山古人发明的玉石加工技术被传播到兴隆洼古人居住地。他们改猪首龙形石器图腾为更精美的玉猪龙图腾,至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图腾制作达到顶峰。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7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