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钮祜禄氏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山海经.海外西经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

    楛矢石砮是关东最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的奇特物产,是昔年与中原联系的纽带和媒介。楛矢,就是用长白山区的楛木制作的箭杆;石砮,就是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

    《竹书纪年》记载舜时就有“息慎氏朝,贡弓矢”。

    郎宁生一直不喜欢自己的名字,因为自从上学开始就一直有好奇的同学问他

    “你是在辽宁出生的吗?”

    “不是啊?那你为什么叫宁生啊?我还以为你是在辽宁出生的呢!”

    “也是啊!全国带宁字的地名多了去了……”

    ……

    刚开始,郎宁生还一本正经地解释过他名字的来历,后来发现在中原这地界根本没有人知道在遥远的东北还有个叫宁安的小城,更没人知道宁安和那些久远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郎宁生的爷爷年青时当过兵,转业后分配到铁路工作。因为修铁路的爷爷全国各地跑,居无定所,所以虽然结婚娶了奶奶,家却安在了老家宁安。这样郎宁生的爸爸一直生活在宁安,高中毕业后才接了郎宁生爷爷的班去了铁路。之后,也如郎宁生爷爷一样在老家娶了媳妇,把家安在了宁安。再后来,有了郎宁生,父亲不想像爷爷一样和妻儿分居两地,就设法换了工作,落脚在了洛阳附近的一个小站,把妻子和儿子都接到了身边。又过了一年,想孙子的爷爷和奶奶也跟了过来。所以,郎宁生虽然出生在宁安,却对老家一点儿记忆也没有。

    也许是怕长在中原腹地的郎宁生忘记家族的历史和祖籍出生地,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对他唠叨:

    “我们家是满族,满姓是钮祜禄。你知道钮祜禄在满语里是什么意思吗?你一定要记住啊!钮祜禄就是狼的意思。我们满族原本只有名没有姓,后来才把生活的地方当做姓,一代一代传下来。钮祜禄氏的先主生活在一座有狼群的山岗上,所以就称自己是钮祜禄。狼是我们这一氏族的图腾,后来狼被我们的先主驯化成猎犬,成为他们狩猎的好帮手,就像家人一样重要。

    钮祜禄氏这个家族在满洲是一个大而古老的姓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以后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大清亡国后,我们钮祜禄氏有的根据汉语音译的第一个音节改姓钮了,更多的族人为了不忘根本按照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了郎。”

    因为爷爷的讲述像复读机一样一遍遍地在郎宁生耳边回想,所以尽管那时的他还不识字却被动地记住了这些和钮祜禄氏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也如烙刻在记忆中一样,无法去除,时不时地就会在长大后的郎宁生脑迹闪现。

    比起氏族的起源,郎宁生更爱听爷爷讲钮祜禄氏先人的故事。爷爷很擅长讲故事,声情并茂。听着爷爷满嘴东北腔的故事,郎宁生就会有种自己一直生活在东北那旮瘩,从未离开的幻觉。

    “宁生啊,你知道巴图鲁是啥意思吗?哎……你怎么可能知道呢!隔着一百多年呢……你老爸都不见得知道呢!爷爷今儿告诉你啊,巴图鲁在满语中是英雄、勇士的意思,与蒙古语的巴特尔一个意思,是满洲的传统封号之一。我们的先祖额亦都就被老汗王努尔哈赤封为巴图鲁。

    额亦都是个苦孩子,从小父母就被仇家杀害。该着他命大,因为躲在邻村才捡回条小命。额亦都也真是条汉子,十三岁时就亲手杀了仇人,替父母报了仇。之后,他跑到了嘉木瑚寨的姑父家。这个嘉木瑚寨就在今天的辽宁省抚顺市境内。

    就在姑父家,额亦都遇到了老汗王努尔哈赤,从此他跟着老汗王一起打天下。从十三副盔甲起兵,讨伐杀死老汗王父亲和爷爷的仇人尼堪外兰。额亦都随军夺取图伦城、色克济城、舒勒克布占城。额亦都骁勇善战,能开十石强弓。你知道十石强弓啥意思吗?听了会吓死你!十石是弓弩的最大强度,需要五六百斤的力量才能拉开,射程可达四百米。搁现在的年青人,恐怕一百斤的大米都拎不起来了!哎……

    1587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五年,额亦都率军攻打巴尔达城。巴尔达城就在今天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东南边、浑河边上。那天,大军行至浑河时遇到河水暴涨,无法过河。情急之下,额亦都想出个法子,命令士兵把绳子系在身上,跟穿蚂蚱似的穿成串儿就过了河。过了河后他们也没歇歇,兵贵神速吗,额亦都连夜率领手下的当兵的攻城。守城的当兵的大半夜被惊醒,一阵儿手忙脚乱,急忙搭弓射箭,顿时城墙上乱箭齐发。可巧儿一支箭正好射穿了额亦都的大腿,竟把他钉在了城墙上。这可咋整呢?已经杀红眼的额亦都顾不得钻心的疼和从伤口流出的血,一刀砍断了箭杆,继续指挥当兵的攻城。最后城攻下来时额亦都已经跟个血葫芦似的,身上竟然伤了五十多处。战后,因为额亦都勇猛不怕死,老汗王授给他巴图鲁的称号。

    我们先祖额亦都的英勇事迹太多太多,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呢!

    像界藩城盗马贼科什盗取建州九匹马,额亦都单骑追斩科什,将马匹全部夺回。还有,嘉木瑚人贝挥巴颜叛附哈达,额亦都将他父子五人全部诛杀。这些都不算啥!我接着给你讲件大事吧!

    大清朝历史上有一场很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斗,发生在……想起来了,是1593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九月。以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为盟主,联合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拉贝勒满泰以及其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蒙古科尔沁部贝勒明安以及锡伯、卦尔察、长白山女真朱舍里、讷殷共九部联军三万人,一起向建州进发,攻打黑济格城。老汗王听到信儿后却没有被吓倒。他镇定自若,亲自在古勒山——就是今天辽宁省新宾县上夹乡古楼村西北那地方排兵布阵,并命令额亦都率百骑挑战。额亦都没让老汗王失望,力斩九人,击退敌军,还活捉了叶赫贝勒布寨,并趁胜夺取诺赛寨、兆佳村。从此以后,建州女真威名远扬,更加强大了。

    古勒山大败九部联军后,额亦都又随老汗王平定哈达部;随贝勒巴雅喇征讨东海女真渥集部,夺取席黑、俄漠和苏鲁、佛讷赫拖克索等三路;随军灭亡辉发部;奉命安抚渥集部的那木都鲁、绥分、宁古塔、尼玛察四路,招降康古礼等十九人,夺取雅揽路;与何和礼、扈尔汉征伐渥集部虎尔哈路,攻克札库塔城……

    额亦都不仅是个常胜将军,还对手下人特别好。每次受到封赏,都分给有功将士,从不吃独食。老汗王也特别喜欢额亦都,先后把自己的族妹、女儿嫁给了他,后来封额亦都为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还将他的部属分为三个世管牛录,安置在镶黄旗、正白旗之下。

    岁月不饶人,额亦都也有老的一天……哎……他在沈阳病死的时候才六十岁!和老汗王一样没亲眼看到大清入关……

    1627年(天聪元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封额亦都为弘毅公。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又将额亦都的灵位安放在太庙中。1654年(顺治十一年),清世祖命人为额亦都立碑,表彰他的功劳,还亲自撰写制文。不仅额亦都死后受到皇家的尊崇,他的后人也一直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额亦都的女儿元妃是皇太极原配夫人,首任大福晋。可惜她命薄福浅,虽然生了个儿子却没养活。自己也只活到二十岁。

    额亦都的孙女,他的十六子遏必隆的女儿孝昭仁皇后,是康熙帝第二任皇后,她可以说和她的姑姑一样地位高贵,却也和她姑姑一样红颜薄命,虽然和康熙帝情投意合,却也只活到二十五岁。她是清代最后一位居住在坤宁宫的皇后。后来坤宁宫成了专门的祭祀场所,也是皇帝大婚的新房。康熙之后也只有同治和光绪用过这个洞房。

    说完钮祜禄氏命短的这两个皇后,再说一个母凭子贵的钮祜禄氏皇后吧。她就是孝圣宪皇后,也就是乾隆帝的母亲。

    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她爹并不出名,而她的曾祖父却是大清朝的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也就是说她是额亦都的曾孙女。她虽然刚嫁给雍正时地位不高,仅仅是格格,但因为生了个争气孝顺的儿子(乾隆)却一生享尽了荣华富贵,活到八十六岁,就是搁现在也是高寿了!

    史书说乾隆在位期间三次南巡,三次东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谒东陵,猎木兰,皆领着自己的老妈同行。这还不算,做为一国之君,他平日也和老妈不离左右,遇万寿节一定领着一群王公大臣给老妈行礼庆贺。六十、七十、八十庆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别是老妈八十大寿时,已经六十多的乾隆还彩衣蹈舞,承欢膝下。这样孝顺的儿子真是千古难寻,因为这儿子是皇上啊!

    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大清国有个西太后慈禧,却不知道同她一起垂帘听政的还有个东太后慈安。这位慈安太后也是我们钮祜禄氏的。她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女,可惜无子嗣最后还被慈禧害死了……

    就这样爱新觉罗家族的血脉已经和钮祜禄家族的血脉混合在了一起,无法分开。其实,我们钮祜禄氏的繁衍史远比大清国长久的多……也许在万年前的那次火山爆发前就开始了……”

    郎宁生高考结束后,就被爸爸安排去了爷爷家。奶奶于前一年的冬天在睡梦中无疾而终,用老话说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所以爷爷总是和老邻居们念叨着老婆子享福去了却丢下他一个人在这世上受罪。郎宁生的爸爸曾建议爷爷和他们一起生活,却被他拒绝了。爷爷说自己一辈子独惯了,不喜欢被拘束,等到真糊涂那天再说。爸爸知道他一辈子固执,又不放心,只好隔三差五地过来看看。

    郎宁生发觉爷爷不似以前那样开朗健谈了,他总喜欢在讲完家族历史后,长叹口气,闭目冥思,好久好久不再言语。对此,好不容易闲下来的郎宁生只顾着和同学在群里聊天,也没太在意。人老了都这样吧!风华正茂的郎宁生走不进风烛残年的爷爷的内心世界。

    转眼之间,最后一个,也是时间最长的高中暑假结束了。郎宁生成了大学生,他就读的大学在太原。虽然离家不太远,郎宁生的父母和爷爷还是不顾他的反对一起把他护送到了学校。

    一天忙碌过后,郎宁生才如其他同学一样得到彻底的自由。因为兴奋,加之初次离家,宿舍的六个舍友都没有困意,大家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一会儿功夫,白天的些许陌生感就遁去不见了。其中最善谈的是睡在郎宁生对床下铺的关鑫,他是吉林敦化的,也是满族。关鑫说关氏的满姓是瓜尔佳氏,也是满族的老姓。他命里缺金,所以迷信的爷爷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他当中学语文老师的老爸是个孝子,不敢反驳只能无奈用关鑫这个名字给他上了户口。

    自此以后,他爷爷高兴了,他爸爸却从不叫他的大名,只喊他“效卿”。他爷爷气鼓鼓地嘟囔:“喝了点墨水就起这名字?什么小青!还白蛇传呢!”

    关鑫的老爸哭笑不得,只得陪着笑脸解释说:“爸,我说的效卿可不是白蛇传里的小青,您知道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吗?我是希望您孙子长大后能成为关汉卿一样有学问的人。”

    “可别扯蛋了!你倒是从小就猫家里看书来朝,也没见你成什么亚什么卿的。咱还是实实在在地过日子吧!关鑫这名字一听就赫亮,像个小子样!哪像你那个,一听跟蛇精似的,又娘又怪的!”

    关鑫绘声绘色地讲他名字的由来时,宿舍的几个人已经笑得趴在床上起不来了。郎宁生抹着笑出来的眼泪问关鑫:“那你喜欢哪个名字?”

    “当然是爷爷给我取的大名了!我也觉得老爸那个小名太娘了。想想真对不起老爸这份苦心,效卿是不可能了。我从小到大只对游戏感兴趣……”关鑫说的一本正经,宿舍的几个人却又笑趴在了床上。

    之后,郎宁生也被不怀好意的舍友威逼利诱地讲起了自己名字的来历。当郎宁生刚说到老家宁安时,关鑫就异常兴奋地抢了他的话急切地接着说到:“没想到我们还是半拉老乡呢!宁安虽然是黑龙江省的,却和我们敦化挨着。渤海国时我们敦化是最初的国都东牟山山城所在地,你们宁安是后来迁都的上京龙泉府所在地。你们宁安有个鹦哥岭古文化遗址,我曾经和老爸去过。听说那里出土的石镞就是孔老夫子亲眼见过的楛矢石弩。”

    写四千年前的历史,《山海经》是最好的参考书。满族的先祖——肃慎也是《山海经》中东北亚最古老的族群之一。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