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放牛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以前我们那里山村的冬天十分萧条,收割完水稻的田野一片荒凉,到处林立着黑压压一片的稻杆根部,稻田里活动的小动物们,看到这些稻杆根部感觉它们像被等待被枪毙的敌人!等到园地中的番薯挖完后,各家的牛羊就会随意放出来,而临近村庄的菜地都会围上篱笆,就是防止牛羊入侵,离村庄近的园地方便管理和采收方便,甚至客人来时去采摘新鲜的菜回来待客都来得及。

    冬天,我们小学时代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基本上都要去砍柴,砍一担回来才能吃晚饭与做作业,然后才能玩耍。因为那年代我们煮饭的能源就是来自大自然的木柴,除了电灯与鼓风机外,其他电器几乎没有,更不知道如今的煤与煤气是何方“神圣”!

    当年我们有四户人合养过一头黄公牛,它非常高大壮硕。那时二哥已经到乡里去上中学了,四户人家,每户按人口数量去养,合并起来刚好是一个月的时间,依次轮流,当牛轮到我们家养时,我与三哥成为养牛的“专业户”。

    我们喜欢在冬天放牛。早上去把看牛栏的门一开,把牛赶到村庄外面的田野上,自己就可以回来上学,遇到星期天就可以砍柴去,遇到下雨天就可以做别的事或者与小伙伴们一起“逍遥”了。

    村里有两种牛,黄牛与水牛。养殖水牛的户主不多,全村大约只有六头水牛,我没养过,但看到过,也挺熟悉。有一次,看到那位老大哥去放养(把牛放到山上吃草,吃饱后拉回家关在牛栏里,不然会牛会跑庄稼地或者菜地)时,总是让他的小儿子阿吉坐在水牛头上,阿吉两手伸开,各只手握着水牛的角,非常快乐,不时地朝路边的人露出高兴的样子。阿吉有时也会骑在水牛的背上。我们小学学过那首“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诗句,这更让村里许多小孩子们都非常羡慕放水牛还有像阿吉这样的待遇。而我们养的是黄牛,黄牛一般愿意让人坐到它的背上,它会反抗,不时地扭头朝背上攻击,因此我没有骑坐过牛背。

    冬天不用割草,也根本没有草割,因为寒冷,小草根本抵御不了寒冬的侵袭。秋天来时,它们都急匆匆地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大地,因此,山村的冬天是比较凋零的,野草都枯萎了,只剩下山上乔木树叶与竹林是绿的。曾记得我们山村的冬天很冷的,每年基本上有霜或者冰冻和雨雪。

    遇到寒冬轮到我们家养牛时,寒风凛冽的夜晚,我经常会与三哥一起到牛栏门口看自家养的牛是否回来没有,如果没有回来,我们会到村庄旁边泥泞的道路上,打开手电筒去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牛是否回到村里来,看那些牛经过的地方,在一串串新的脚印中,寻找我们养的那头牛独特的脚印——这头牛蹄长短不一,与众不同,这也是我们没有看到牛却知道是否经过的唯一凭证那因此我们能从牛的脚印的形状来辨别我们家的牛经过的地方与走向,可以判断它的所在范围。

    有些时候,它没有回到村庄里来,估计去了别村偷菜吃,吃饱后就会跑回来的。曾经有许多次邻村人向我们投诉,说我们牛偷吃他们家的菜。我们的牛邻村人几乎都能认出来,可是他们抓不住它,我们家的牛在偷吃菜的过程,听到有人来会迅速地逃跑,并且还听到别人说,它非常厉害,别人把菜园篱笆围的很结实,它却会用它的角撬开一个容易进入的地方,然后却吃别的牛吃不到的美味,冬天那绿油油的菜,真的是最美的佳肴,别说是牛,人能品尝到都算是一种幸运,而我们爱牛居然去品尝了!每次这种情况,我们都拿它没办法,别人抓不到它,没有证据,不好让我们赔偿,再说是牛自己跑过去吃的,畜生的过错,损失的只是菜,又不好意思一定要让我们去赔偿,只能唉声叹气罢了。倘若是现在,手机一拍,证据即得,那真是不得不赔了,幸好那个时代落后的连提取证据的工具都没有!

    遇到下雪的日子,我们家的牛很聪明,早早躲回牛栏里,我们四家各自有自己的牛栏,而牛却经常会跑到我们家的牛栏里,因为我们家经常会不断添加秋收后挑回来的干稻杆,干干净净,让它睡眠,还可以让它充饥,有时断断续续下十几天的雪,不能让牛出去,怕路滑摔伤,就会把晒干的番薯丝,利用热水泡开,放少许盐巴,等凉了再给牛吃。

    秋天过后,直到第二年清明前,牛算是最幸福的日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外面游荡。等农民要春耕直到插秧,这个季节,牛是最辛苦的,几乎天天都要耕田,四家轮流,当牛太劳累时,我们也会让它休息几天,调休调休。这季农忙后,牛再也不能像秋收后那样放养,而是要关在牛栏里,轮到我们家养时,经常由父亲割草喂养;遇到周末,我们没上学时,那就由我们与村里的伙伴们一起放到山上去吃草,一般是半天就吃饱,然后又把牛赶回牛栏里。

    在这样“看养”牛的日子,让我记忆非常深刻的事情有许多。

    这个时段,全村的牛都是看养,最多的人家有十几头牛,还有十几只羊,一群出去,跑到山上,非常热闹。我们看养牛时,会选择几里外的山,那些山树木较少,然而野草就多,加上牛经常吃,草特别鲜嫩,而且牛在山上,人在山脚的道路或者站到对面的山脚,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家的牛所在的位置,等到大家要回去吃午饭时,牛也已经吃饱了,于是一起放牛的伙伴们,有的在山脚指挥,有的到山上去赶牛,让一起来的牛一起回去,一路上散发着牛屎的气味,还能听到牛反胃打嗝的声音,一大群牛兴致冲冲地小跑回家,好像比人还要高兴,也许是关在牛栏里感觉被束缚,到了山上吃饱美食还能与其他牛伴们一起聊天,或者谈情说爱,这半天绝对是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特别像我们家这样的牛,基本是到周末才能有这样的机会放到山上,更是珍惜这种美好时光,在山上流连忘返,看到同伴们回去,只能跟在它们的身后追赶着大伙的步伐!

    曾经有几次遇到我们家的牛与别人家的公牛打架的情形,看到它们那么激烈的样子,心里非常着急与痛恨,看到它们角根部都有血流出来,身上的伤情更加明显,而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追随着它们打斗的阵地,却又爱莫能助,只能在自家牛的后面高喊:“牛哥,加油!”记忆深处,那次两头牛的眼睛都红了,打斗得非常激烈,并且都发出很大的喘气声,两对角撞击在一起发出巨响,近千斤的身子,加上各自的力道与惯性,头对头猛烈地撞击,一副你死我活的架式,非得斗出个胜负来。旁边养牛大户的公子哥居然哈哈大笑:“这两只公牛,都是村里的顶尖高手,又是大帅牛,居然都看上我们家的大黄母牛,争风吃醋,有好戏看喽,哈哈,哈哈……”我看到自家牛矫健的身材,在打斗过程中四肢用劲,筋络都明显暴胀,而且它还会寻找地势有利的方位,还会使出“虚虚实实”的招式,把对方斗得上气不接下气,不停地发出“哞哞哞”的叫喊声。四周的小伙伴们更是营造气势,不断地给两头助威。我瘦小的身子,焦急地挥着“条子”,打哪只都不对,又怕牛不小心在打斗过程中进退时误伤到我,心痛地涌出泪花,别人却是为能观赏到这种免费的斗牛不停地鼓掌。那次是对方的牛输了,我家牛追赶了几百米后,然后朝那群有“大黄美母牛”的队伍赶去,到了村庄,又被我们隔开,恋恋不舍各自回到自家的牛栏。

    还有一次,是别人家的两头水牛打斗,场面要比黄牛更激烈,水牛的牛角长又尖,打斗时更危险,听说只能利用鞭炮或者火把等一些东西才能“劝架”,那次水牛打斗,我也成为观众中的一员,并且机灵地挤到人群面前,却又怕高大的水牛伤害到我们,发现其中一头的身上已经被另一头的牛角划伤,鲜血直流,一路进进退退,从村外斗到村庄内,然后斗到村尾的小河里,那里有只近两米深的大水潭,那两头水牛就在那里激战,河水都变得通红的,十分吓人,而村民却在鼓掌与吆喝,这种激烈的斗牛场景在村里出现的也不多,尤其是水牛,一村里才那么几头,许多大人都被吸引来观看,而牛主人跑来跑去急得累死都无法给那两头牛劝开,比我们黄牛那次打架要惊险得多。最后是一头认输了,痛得跑掉,另一头想追,大人们利用木棍把它们隔开,总算平息了这场激烈的“打架”。

    关于放牛,叔叔与我聊天,他说他小时候就是放牛娃,生产队干活,他个子矮,村干部就安排他放牛。他养的那头牛非常听他的话,他经常会跟牛讲话,牛似乎也能听懂他所讲的,因此他放牛的时候,大多都坐在路边玩耍,等牛吃饱时在路上叫喊几声,牛就会回到他的身边。这令我非常羡慕,学着跟牛讲话,可我们的牛就是不听我的话,又十分懊恼。叔叔还说,他养的牛经常与别生产队的牛打架,而他就会在旁边告诉牛如何如何,牛就听他的话,特意选择有些坡度的地方打架,并且它会选择在下方,开始拼命地与对方斗,等对方想使命来撞击时,它就会迅速闪在一边,对方撞空了,由于有坡度和惯性,对方轻微地就会摔伤,严重地被摔成骨折……这样的事出现多次,造成别的生产队损失很大,各队产生意见,村干部只好把那头给宰杀了。我不知道叔叔讲的是真是假,但我非常相信,听人话的畜生其实有许多,动物也有灵性,比如猎狗。我为叔叔的那头牛感到骄傲,但又为它的结局感到悲伤与痛心!

    记得有一件事,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公安人员。同座房子的堂哥家养过一头黑毛黄牛,并且头中间有一块三角形的白毛,大家叫它“白点”,非常有特色,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有那品种的牛,印象特别深刻。在一个冬天自由放养,那头牛连续七八天没有回来,堂哥们就开始焦急起来,然后他们几户分头寻找,经过打听,邻村的人有人看见那头独特的白点牛,好像有两个人偷偷地往福建那边牵走。堂哥们一边报案,一边派人去追赶,也是凭着牛的独特的脚印,最终把牛找回来了。我还很小,没有参与当时寻找牛的详情,只知道来了公安人员,做了记录,牛找到了就不了了之。

    有人偷牛,遇到我们放养牛时,多了一点担心,但那次之后,再也未曾听说村里的牛被人偷盗过。

    几年后才有了公路,那放牛就方便多了,我们四户人家的所养的那头牛已经老了,耕田吃不消,大人们同意去换一头牛,我与三哥非常舍不得,但这是大人们的事,换来的牛也非常有独特,更是“偷菜”的能手,由于长大一点,对牛的兴趣不再浓厚,随着上了初中,牛渐渐在我生活中淡化,然而与我们合养的其中一户坚决要把后来那头牛卖掉,我们兄弟姐妹都渐渐长大,姐姐出嫁,大哥外出赚钱,二哥、三哥、妹妹,我们读书,家里反而没人养牛了,不可能让母亲去放牛的,然后村里田地也分过,最后还是同意不再养牛,遇到要耕田时,就去别人那里租牛来耕,一年也只是那么几天,还是给钱划算。听说那家坚决卖牛的村民,在牛卖后就出了许多事情,农村人没事有事都喜欢把有些事搅拌在一起,得出结论:他卖了那听话的牛,导致家庭衰败!

    随着改革开放,外出赚钱的机会多了,牛不再是我们这样的山村必备的工具,往后的日子,村庄里的牛渐渐减少,甚至来过“牛瘟”,牛却成为稀有家畜!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吃牛肉翻老伤”,家里从未出现过牛肉。以至到现在,只能估计农村村民计利用这种说法来对牛的一种保护,成大外出,有机会品尝到牛肉的鲜美,但如果回到那样的农村,看到牛那么忠厚,耕田那么辛苦,再怎么样也不会去品尝牛肉!

    由于社会的进步,牛已经“离开”了我们的村庄,没有留下影子,只剩下我们的回忆!

    敬请大大们支持,多多收藏,多多评论,谢谢!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10/1092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10/10925/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