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漫漫长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天,高迎祥的第一师出发了。十万人扶老携幼,浩浩荡荡,队伍绵延数十里。

    逃水灾的家庭,几乎都带不出什么家当。这些人也算轻装上路。好在天气一天天转暖,大家面临的只是饥饿,不用挨冻。

    如果是在后世,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没有严密的组织,没有缜密的计划,就有这么个大概路径,安排的饭食也不知道够吃不够吃,船只也不知道够坐不够坐,农具也不知道够用不够用,衣物也不知道够穿不够穿。就这么搞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是不可思议的。当然,也绝对是不可行的。

    可是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什么不可行的。

    在高迎祥的眼睛里,路上死百分之二的人,就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

    在周云泉的眼睛里,知道未来路上困难更多,觉得死百分之五的人,也没什么不可接受。

    百分之五是什么概念?就是说这千万移民,路上死掉50万,没人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乱世人命贱如狗。既然没人在意死几十万人,那么有什么纰漏,也就无所谓了。

    李易很伤感这个时代。

    他不是什么神仙,他的计划,就是个粗糙到极点的计划。其实,他早在心里,预估了一下死亡数字。死几十万人,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是对生命的冷漠,也是对移民的犯罪。可是他又有什么办法?

    这样空前水灾,根本没有粮食救援。土地今年不能栽种,不移民,死的人口保守估计,也要几百万。

    对于大明朝廷来说,水灾比旱灾要好。因为经历水灾的,每一个人都在泥泞中挣扎求生,精疲力尽。哪有机会去想什么谋反?这次水灾如此之大,却没有激发民变,就是因为这些灾民来不及谋反,茫茫白水,也不知道去反哪个,最终都无助的倒毙了。

    大明历史上,也有过许多次水灾。可是没有哪一次有这一次可怕。

    因为河南、河北、山东,已经连续几年遭遇旱灾、蝗灾,民生本就艰难。去年南方又遭遇罕见的严寒侵袭,粮食减产。大运河的粮食能够保证供应京师,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救援几省灾民了。

    这就是说,这一次受灾的百姓,处在了绝地。

    李易的移民消息就像强心剂,让大家有了希望。官府也开仓放粮,希望百姓能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也助长着希望。

    等到运河边上,人们听说移民会在北方按人头免费分地,灾民一下子轰动了。许多人心里都爆发出美好的憧憬。

    万历时代,土地兼并已经达到疯狂程度。普通百姓几乎都成了佃农。现在他们忽然有希望成为地主,你让谁听了能不激动?

    这美好的憧憬都化作了力量,支持着他们,忍受一切苦难,奋勇前行,赶到运河边,等待收容。

    李易也要跟着这第一波移民大军,徒步到天津卫。李胜勇不同意,周云泉不同意,高迎祥更不同意。

    李胜勇的借口是开荒团有无数重要的事情,需要李易去运筹,怎么能把时间虚耗在这无意义的路上?

    周云泉的理由是灾民里,疫痢太多,一个不小心,就会中招。练武人体力虽然好,可是万一有什么不测呢?李易随着灾民走,万万使不得。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李易这万金贵体呢。

    高迎祥有他说不出口的理由。他们这些江湖人物,管理这些灾民,绝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完全是暴力手段。如果李易看到了这些恶行,出面干涉怎么办?自己这帮人只会这一手,不用这一手,如何服众?

    可是李易决心已下,一定要走这一遭。

    眼见实在劝不住李易,周云泉就和李易约法三章:第一,李易必须乔装改扮成百姓,不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

    第二,一路上不能干涉第一师的内政,要做到不闻不问。

    第三,也不能以个人武功,恃强凌弱。欺负江湖好汉。

    李易想了想:这是让自己放弃领袖特权,放弃武功特长,放弃发言权啊。虽然够苛刻,他还是答应了。

    乔装改扮用不着,李易几个人一路行来,风尘仆仆,衣服上早就满是尘土,看不出质量好坏了。

    李胜勇也是灰突突的。他有些后悔,不该趟这趟浑水。

    他带了几个武艺最好的手下,跟着大师兄一路跋涉。是因为受人之托。

    最先找到他的,是崔芸。崔芸要求李胜勇亲自带人,看着李易,别再弄丢了自己这个未婚夫。李胜勇当然不愿意。自己自由自在惯了,到哪都是老大,忽然变成跟班,这算怎么回事?

    可是李易出门不带卫兵,崔芸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找上李胜勇。两人讨价还价很久,崔芸许给保险公司许多好处,最终两人才达成协议。

    第二个把他找去的是任月。任月先是痛骂了一通李胜勇做事鲁莽,不走脑子,丢三落四,稀里糊涂。。。。。。诸如此类。骂得李胜勇一头雾水。最后才落到正题,让李胜勇改邪归正,以后以大师兄为核心,以保护大师兄安全为第一要务。你保安公司,还不知道该保护谁?

    看李胜勇怔怔的样子,任月又使出女人绝技,眼泪滴滴答答的淌了下来。说女人不能干涉军务,不然就找军队里的那些人了,何必找他这个糊涂蛋。

    李胜勇心说你糊弄谁啊,不就是军队里的人大师兄不用,你们才找我嘛。

    不过李胜勇发怔,只是觉得一桩事,居然两个人来托付,有些意思。见任月梨花带雨的样子,就赶紧答应下来。他在向阳大院,就知道任月的心思。李胜勇不糊涂。

    不过李胜勇知道:大师兄现在是在自罚。

    自从大师兄为了民族大义,伤害了琪琪格,大师兄就开始有了自虐的倾向。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家人都保护不好,还谈什么平天下?

    李胜勇被两个女人逼着,有了这一趟苦差。

    按李胜勇自己的想法,大师兄根本用不着保护。至于大师兄为情所苦,那是罪有应得。谁让你找了好几个女人来着?

    不过为了崔芸许下的庞大市场,为了任月的眼泪,还是得走这一遭。至于什么路上辛苦,李胜勇倒是不在意。

    练武人每日打磨力气,吃苦算什么。不要说吃苦,自己吃素都不怕。在显通寺多年一直吃素,不是也活下来了?

    李易跟着移民大军,才走了一段路,背上就多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四五岁的孩子正是有了重量,却走不动路的年龄。这孩子的父母拉着一个七八岁的,背着这个四五岁的,渐渐的,就落在了队伍后边。李易就主动背起了这个孩子。等到第一个休息地的时候,他们到的晚,饭剩的不多了。管理他们的营长,就挥着鞭子,让这些人每人只许盛一碗饭。

    要知道这不是什么菜里没油水。是根本没有菜。一人一碗高粱米饭,根本不顶饿。可是在那营长的淫威下,谁敢多盛饭?

    至于李易几个,一个营长管2000人,哪记得李易是不是自己队伍里的。人数差不多就行了,谁耐烦仔细查。

    李易慢慢的吃着粗瓷碗里的饭,吃了一半,看自己背着的孩子吃完了自己那份,眼睛瞪得溜圆,盯着李易吃饭。李易就有些无奈。这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走路没见你能走,吃饭倒是真能吃。最终,李易只好把剩下的半碗饭给了这孩子。

    李胜勇看着高粱米饭里,黑黑的高粱壳。这谁磨的米啊,真坑人啊。我又不是鸡,不需要这么多高粱壳锻炼胃口。

    看了半天,食不下咽,干脆把自己那碗饭给了那个大孩子。自己跑到一边,偷偷的吃牛肉干去了。他怕李易发现,把牛肉干都没收了送人,本着财不露白的精神,自己偷偷的吃。

    上梁不正下梁歪。李胜勇带来的几个跟班,大鱼大肉早把胃口养刁了。跟着李易假模假样的盛了饭,就把饭给了孩子的父母。也找个背人的地方,享受自己包袱里的美食了。

    人家司令要做好事,帮着背孩子,自己又不能抢司令的风头。不过几碗便宜饭,让这对父母吃饱了,倒是可以背回自己的孩子。

    这对父母对李易这几个人,加了不少戒心。

    几个年轻男人,怎么都没有自己家人?不是拐卖人口的吧?原来孩子不值钱,现在行情不一样了,这一个孩子,到了北方,一样分20亩地呢。

    更可怕的是这几个人都不吃饭,把几碗饭都给了他们,这是几个意思?

    这对父母诚惶诚恐的吃完饭,就发现不用担心了,因为那几个男人离开了。鹅米豆腐,亏得看得紧,那几个人贩子看看不好得手,找别人去了。

    周云泉早规定了,灾民都是估堆划分,不允许挑肥拣瘦。这支迁移大军里,最凄惨的肯定不是这带着孩子的,而是那些老人。

    走向运河的路上,已经淘汰了许多老人。可还是有一些人挣扎到这里。这些人脚步蹒跚,跟不上队伍,就吃不到饱饭。吃不到饱饭,更没有气力,恶性循环,很快被遗弃在路边。李易知道,这些人是没希望走到天津的。

    好在粥棚有许多,虽然供饱饭的地方,只给有队伍的人,可是他们可以在别的粥棚混口粥度命。李易下午走得很慢,眼见一个个老人委顿在路边,心里满是悲悯。

    一个坐在路边的老人叫住他,道:“小哥,你是读过书的吧?”

    李易点头。

    这老人从身上解下一个包裹,道:“我是不行了,就在这粥棚边混吃等死吧。这几本书烦你送给哪个读书的孩子吧。书还是要读的。听说那边是开荒团的天下,开荒团最敬重读书人,想有出息,还是要读书啊。”

    李易打开包袱看看,里面是《大学》《论语》等十来本书,还有几份过期的报纸。

    李易道:“您放心,书我肯定送给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这个年代,一本书价格不菲,可是这东西饥不能食渴不能饮,灾民里谁在乎这个。这个老人不知道走了多远,还背着这一摞书,也许是教书先生,也许是饱读的秀才,纯粹爱书的人,这才舍命不舍书。如果是治世,这样人或者教书,或者记账,赚口饭钱,还是很容易的。可是在这乱世,孤苦伶仃的,想活下去很难。李易很怀疑就算喝粥,他也未必能抢到自己那一碗。

    李易背着这摞书上路了。一路上问了几个有书卷气的孩子,都没人要这书。命都顾不过来,谁找这么个累赘背着。

    接近京师,路边拿着铁锹的衙役多了起来。这些人都是负责掩埋尸体的。京师重地,人口众多。这些露天的死尸,万一引得疫病爆发,可了不得。

    最难得的,是路上用草席围了许多厕所。

    这一路上,不论男女,都是路边便溺,就算未婚少女也一样,谁去厕所?又哪里有厕所?斯文是斯文人的专利。这挣扎活命的人,不光没了廉耻心,就连非礼的心思和精力也没有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3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389.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