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章四方云动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那说的是北方,上海的冬阳暖暖的。

    不过黄松涛心里有些冷。他没有中标。

    其实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毕竟7000来人,只1600份保险单,僧多粥少,中标需要很大的运气。

    汇合了他的几个族人,几人心情忐忑的等了半天,等来的还是失望的消息。都有些灰心泄气。

    不过黄松涛精神却很振奋。

    这半天他可开了眼界,广场上有许多在上海承包了各类工程的商人,这些人经常来保险公司竞标各种生意,早看淡了得失,反正这个没中有下一个,他们高谈阔论的,是自己在上海的辉煌战绩。还有道听途说的各种发家致富的奇闻。

    反正在上海,每天都有无数的机会,就比如这安南移民,现在只移民了一个省,还有两个省,会在年后陆续发售。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黄松涛心彻底热了起来。回到馆驿,他宣布的第一个事,就是他不回京城过年了,他下面要去参加几天后的青龙湖土地竞标。

    不过大家一听说两万两银子,五亩空白土地,都咂舌不已。

    几个老成持重的,就提出从长计议。

    所谓从长计议,就是搁置不再琢磨这个事的意思。

    黄松涛不同意。他虽然才34岁,可是已经是家族内定的族长,动用两万两银子的权利是有的。

    不过黄松涛接着提出的第二个事,还是把大家震住了。

    他建议几人回家,向他父亲提出建议,结束京师的所有生意,都转到上海来。

    他认为:大明的希望在上海,商人的机会在上海。那个暮气沉沉的京师,已经不是天下的中心,已经没落了。家族不能给大明殉葬。

    几人吓得捂黄松涛的嘴,看看周围,才想起这是上海,不会因为骂大明获罪。就算骂李易,只要言之有据,也没人找你的麻烦。

    黄松涛对大家道:“这里经商环境好,什么都摆在明处,各项大生意,都是公开竞争,没有暗地里的成本。这才是商人的天堂。我会给父亲写一封信,陈明厉害。几位回去也秉公而谈。请家族公议。”

    这些人当然明白暗地里成本的可怕。

    这个时候,小生意很艰难,大生意都和官府有牵扯。一个生意看似利润丰厚,实际落入自己手的并不多。几乎都是给那些官员打工。

    所以大明表面上最有钱的是商人,实际上却是各省各府各县的主官。不过他们的财富藏在水下,没人敢把他们排上富翁排行榜罢了。

    李易不在乎这些官员子弟,带着银子到他这里投资。就算这些银子都是黑心钱,可是银子本身没有过错。能拿出来流通,就比烂在自己家地窖里好。

    整个大明经济,运行乏力,就是因为缺了货币。本来美洲的货币,每年会流入中国几百万两,可是随着大明的闭关锁国,这个数目急剧减少。

    日本的银子也是中国一个很大进项,可是随着日本的闭关锁国,这个指望也没了。

    后世的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都认为缺乏货币,最终导致了大明经济的崩溃,进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听起来好像危言耸听,可是追本溯源,却发现大明灭亡的真相,真的藏在里面。

    因为缺乏货币,导致百业萧条,做什么生意,都可能血本无归。百姓的东西卖不出去,也无力缴税,国库空虚,连官员工资都发不出,谁还卖力气做清官?让我做就做贪官。

    现在李易要结束这个症结,正是要让这些真正的隐藏富翁,也把银子拿出来投入到市场流通。

    看看现在的江南百姓,在李易的拉动下,每天的工码都在上涨,只要你不懒,日子就过得越来越红火。商人也不在乎雇人的成本增加,因为他们赚的更多。百业兴隆,这正是自己的目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京师的官僚资本,终于受不住诱惑,几乎是成群结队,来到上海投资了。这次来竞标的家族,中标的有100多家,自然是欢呼雀跃。没中标的有打算回京的,不过更多的,还是如黄松涛这般,决定留在上海,继续博取机会。

    即使打算回京的那些人,也不过是要回家过年,年后还是打算要到这花花世界来。再说就算走,那也是18号以后的事儿,受降盛典,谁愿意错过。

    更何况今天已经有一个消息传开,明天,将有开荒团海外军团的两个师,凯旋归来。

    据说这两个师,去的地方是东方遥远的大洋彼岸。

    大明原来以为:天地十方,我在中央。周围只有一些蕞尔小国。

    今天总算明白了,这个世界,比大明强大的国家多得是。

    这一下,让大明的自尊直线跌落,这让人情何以堪。

    现在有一只大明的军队,在和西方列强角力。这可太振奋人心了。虽然这支军队不是大明官方的,可是也是大明百姓啊。谁都脸上有光,与有荣焉。

    据说领军的是李胜广军长。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带3000开荒团将士出征,越战越强,现在已经是10多万将士的一个军了。仅仅这次回来的两个师,就有四万多人。

    这些征战异域的英雄归来,不去迎接,就算不上华夏子民了。

    《中华日报》已经连篇累牍,多日连载海军第一军的事迹。

    什么夜袭费福港,击毙费福的洋人总督。

    什么大战马六甲,威震八方。

    什么灭国之战,柔佛颠覆。

    什么血战巨港,杀敌过万。

    还有华夏百人火枪手英雄们,正面硬撼荷兰那些洋人多了数倍的火枪手,全数歼灭。。。。。。

    大写手冯梦龙和凌濛初主笔,不仅发表在《中华日报》,其他报纸也不吝巨资,邀请这两人出专栏。一章章,一回回,已经完全抓住了读者的心。

    这两个写出过中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的作者,一下子炙手可热,成了大明最知名的写手。

    大明的知识分子震撼了。

    儒家一直教导他们:要做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逆来顺受,引颈受戮。

    这些知识分子早已经觉得华夏没了血性,这怎么忽然有了这样一帮铁血汉子,征伐海外?

    说一千道一万,开荒团李易司令发出的灭国令,敢情只是明的,暗里早有柔佛国被灭国了,只是人家没宣传而已。

    那么开荒团为什么连这样灭国战绩,都不宣传呢?

    这些知识分子研究的结果,就是开荒团根本不屑宣传。

    柔佛和安南比,小得太多,虽然在大明知名,可是人家开荒团是什么眼界,哪在乎这么一个小国?

    说出来都感觉不好意思。人家可不是拉大旗作虎皮的大明,有点儿芝麻绿豆的成绩,就吹到天上去。

    他们哪里知道,李易也是最近才知道的。以前哪有机会宣传?

    就李易那张扬的个性,有这样彪炳战绩,能埋在碗里?

    现在各地的知识分子洪流滚滚,汇聚上海。

    上海需要的,可不仅是商人,知识分子几乎是来者不拒,再不是穷酸了。最起码你想当官,去干部学院啊。培训一段时间,出来就是一个地方官员。就是做官的地点很可能是海外。

    不过这些地方已经是大明子民的土地了,还划分什么海外不海外呢?再这样说可就落伍了。

    其实还有更直接可以赚钱的地方。这些商人,承接的各项工程,需要的人员物资都是海量的,哪个不需要大量识文断字的打理生意?

    上海才是读书人最辉煌的地方。

    东林书院这几日吵翻了天。

    东林书院创建者,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杨时。不过蒙古人来了,这书院也就凋敝了。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了这个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噪,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才荟萃之地和舆论中心。

    东林书院最著名的是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正是读书人要求介入政局,不再死读书的写照。

    东林党里确实不乏热血男儿,可是既然是党,就避免不了结党营私。

    孔子就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意思就是君子庄重拘谨与世无争,虽然聚集在一起但不能结党营私。有了这东林党,还想不营私,那就不现实了。

    这些东林党人当官后,互相提携,互相包庇,只知道指责别人的不是,却忘了自己是什么货色,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而且越来越多。

    比如说差点儿入了内阁的东林党人李三才。

    东林党和李易本来风马牛不相及,可是李易搞倒了李三才的儿子李昌,这也就是得罪了李三才,当然按东林党的规矩,就是得罪了东林党。

    东林党讲究真理和正义,但是前提条件是别触犯自己的利益。这点儿维护团队的自觉性都没有,还结的什么党?

    于是,李易就成了东林党的对头。

    但是李易并不在意多个对头。在他的思维里,那就是我的对头多了,你算老几?

    几乎每天李易在他的办公室里,放眼一看世界地图,就发现:貌似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对头。后金、朝鲜、日本、西方列国。。。。。。

    对头就对头吧,虽千万人吾往矣!

    大不了像对付安南一样,一个个把你们灭掉,灭不掉也要打服。李易现在有这个底气。自己后面可是有两万万百姓的基础呢。

    至于东林党这个小小对头,李易早就置诸脑后了。

    不过你李易置诸脑后,不等于东林党就置诸脑后。李易被东林党许多人,列为头号大敌。

    首先东林党是儒家子弟,第一要讲究个“忠”。

    李易“忠”吗?

    另立中央,自己施行九品官制,虽然没自封皇帝,也差不太远。这等于公开造反吧?

    不过万历给了李易海外独断,设府开衙的权力,李易在自己的海外地盘,施行自己的官制,理论上倒也没错。

    但是你不还是得罪了李三才吗?

    得罪了李三才,就是得罪东林党。李三才的儿子巧取豪夺,多行不法,那归官府管,用你显勤快?什么?官府管不了?那也不能动用私刑。你李易没这个权利。

    所以虽然李易扬威海外,大涨民族士气,可不耽误东林党许多人的抨击。

    可是李易灭了安南,东林党里,就出现了不同声音,最激烈的,是现任领袖高攀龙的儿子高云生。

    高云生几人,夜游南湖,巧遇李易。虽然并不知道那个人就是李易,但是凭那人的言行举止,高云生几人回了馆驿,还是分析出,那人就是李易。

    这就有了好感的基础。等以后李易逐渐扬威海外,以高云生为首的一伙年轻的东林党人,掀起了学习李易讲话精神,捍卫李易思想的高潮。这就让东林党内部乱了套。

    这一次东林党年会,恰逢李易发布了灭了安南,举办受降仪式的消息,高云生等人欢欣鼓舞,可是许多人却抨击李易擅自开战,攻打大明属国。

    毕竟安南名义上是大明的属国,不经大明同意,对安南开战,还俘获回人家的国君,极尽侮辱之能事,这成何体统?

    一时间,两派互相攻讦,吵得面红耳赤,就差直接动手开打,武力解决了。

    高攀龙也被吵得蒙头,最终高云生一气之下,干脆宣布:不和你们狗扯羊皮了,自己要去瞻仰12月18日的世纪盛典!

    这一下,许多年轻人轰然响应,高攀龙拦也拦不住,只得任他们去了。

    叶茂才虽然年老,还是热心肠。担心这些弟子有闪失。也和高攀龙解说几句,随着这一帮人去了。

    叶茂才和李易接触过两次,一次是在西湖上,虽然未曾谋面,却为李易之才所折服。

    还有一次是在嘉兴府的南湖,谋面却不曾相识。

    两次相逢,都是和水有关,这次,又要去上海,听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缘分。

    叶茂才对东林一脉结党营私,不分善恶,深恶痛绝。可是自古以来,朋党互相援手,便是定例,自己既然加入了这个团体,就得认可这一现象。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些激进派一走,剩下的人也乱了起来。毕竟这受降大典,活几辈子也未必赶上一回,许多人便说,也打算看看李易这跳梁小丑,究竟意欲何为。于是又走了一帮。

    乱了许久,最后剩下的人,居然达成了共识,干脆都去看看西洋景吧。结果连高攀龙一起,一锅端都赶往上海了。

    上海的馆驿是最先兴建的,而且规模超大。建成后,李易就交给崔芸,向外承包了。

    最开始,保险公司这个包单挂在那,真没几个人问津。

    好在保险公司也不着急。

    保险公司的业务并不是每一样一发包,都是移民保险单那样的抢手货。也有许多挂单少人问津,或者应者寥寥的。每一个月,保险公司会重新整理这些挂单,或者继续挂单,或者重新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可是这问者寥寥的馆驿经营权,忽然被一个京师商人胡德旺,斥巨资一次性全部承包。

    许多人觉得胡德旺糊涂。这上海新建,哪有那么多的人口来住店?

    可是随着上海的大开发,各地商人和读书人蜂拥而至,这些人可不是穷人,讲究一个舒适排场。结果这馆驿忽然就热了起来。

    其实这一次,看出馆驿门道的,是胡德旺的舅舅李肱。

    李肱是知道上海的预计建筑规模和投资进度的。他看出这馆驿的未来,以后肯定会发展起来,前途无量。

    和胡德旺一说,胡德旺也觉得有理。他可是个敢押宝的,这几年跟着开荒团做生意,几次押宝都得手大赚,更让他胆子大了起来。

    这一次又让他押对了。

    现在他的生意,就如烈火烹油,火得不得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2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27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