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菩萨心肠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大明开荒团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徐光启问李易的见解,李易就侃侃而谈:“我觉得种地是一门大学问,研究这门学问的我姑且叫农学家吧,这门学问知易行难。说它简单,是因为抛开不可控制的天时以外,不过是三个要点而已。”

    徐光厚也是种地行家,诧异的问:“就三个?哪三个?”

    李易道:“第一:选择合适的物种。每一地区,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只有一些特定物种适合这个地区。作为农学家,就应该选出合适的物种。比如我在辽东,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高粱、土豆。这几个物种,就适合辽东环境。结果今年高粱亩产600斤,玉米亩产应该在800到1000斤,土豆种了接近20万亩,亩产4000多斤。”

    “大面积种植,还这样高的产量?”徐家人都是行家,如果小块种植,好好打理,产量高些正常,大量种植还这样高产量就很不容易。

    李易道:“玉米和土豆都是来自东海彼岸,一个叫美洲的地方,被一个叫哥伦布的航海家发现,带到我们西方佛朗机那些国家种植,收成很好,又传入我大明。现在在辽东找到了合适的环境,这就是选择物种的问题。农民没办法出去寻找物种,农学家就有这个责任。”

    徐光厚道:“哥伦布是西方人,怎么能到我们东方?”

    李易道:“西方早有学说,认为咱们居住的大地是圆的。哥伦布的打算就是从西方一直向西走,最后到达我们东方。”

    徐光厚道:“那他们到达东方了吗?”

    李易道:“他没有完成这个壮举,是另一个航海家麦哲伦完成了这个壮举。”

    陆绍珩道:“地是圆的?这太不可思议了。”

    徐光启道:“我听教友利玛窦说过这个事,天地之大,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啊。”接着问李易道:“少师说的这是第一。那第二呢?”

    李易接着说道:“第二点就是选定作物后,优选种子,而且能培养出更好的种子。”

    徐光厚道:“少师说的是挑选籽粒饱满的种子?”

    李易道:“不仅如此,还要培育。2000年前左丘明就说过: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近亲结婚的人会出现问题,作物也如此。辽东玉米,反复用本地玉米做种子,就会退化,产量就会降低。”

    徐光启道:“这个时候,把河北的种子拿过去好些?”

    李易道:“还有更好的办法,让他们不同地区的作物结婚。”

    大家都惊讶:“作物也能结婚?”

    徐光启思索道:“少师说的是用不同地区的作物授粉?”

    这个时代,徐光启这样的达人,已经懂了授粉的意义。

    李易点头道:“正是。”

    徐光启道:“不瞒少师,这个我也有发现。不过我最近正在琢磨水稻,花和籽粒在一起,这不就没办法了?水稻咱们种了几千年,吃了几千年,这个难道也有办法?”

    李易道:“有!”

    “啊?”徐光启变了脸色。前面李易说的,他基本也理解,有些东西甚至写入自己书中,可是水稻这个东西雌雄同蕊,这个李易也能说出子丑卯酉,这才是天才呢。

    李易道:“在一些水稻发源地,比如湖南,琼州,还有野生稻种,发育不完全的,雄花花粉没能力自身授粉的,这样水稻找到就是宝贝。给它们找到高产的水稻授粉,就是高产水稻。找到抗旱的授粉,就是抗旱水稻。”

    李易说的这些,都是中学课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做法,说出来简单,可是袁隆平却是几十年才搞出这个东西。

    徐光启很是疑惑,自己研究这么多年,没搞明白的东西,为什么李易会明白?琢磨了半晌,站起对李易施礼道:“下官受教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外如此。人传公子大才,我还有怀疑,今日一见,公子远胜传闻。”

    李易摇手道:“不过道听途说而已,真正去做,还得靠您这样的大学者。”

    徐光启道:“不知第三是什么?”

    李易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种地许多人知道上粪,却不知道该上什么粪。这就是农学家需要研究的。

    比如我在新襄种土豆,获得亩产7000斤高产。什么原因呢?一是地是沙土地,却靠近滹沱河,很湿润。正合土豆的要求。二是头一年就深耕了土地,把地里害虫晒死冻死。三就是我用了农家灶坑的草木灰和羊粪做肥料,这才获得的高产。

    这草木灰和羊粪,就是土豆需要的肥料。但是你把草木灰给玉米上,就不行。什么作物施什么肥,也是农学家最需要研究的重要学问。”

    徐光启道:“种地有迎茬和重茬,就是一块地不能连续种一种作物,是不是地本身的肥料不够呢?”

    李易道:“正是,如果给这地补足这种作物需要的养分,那么连续种也就无所谓了。”

    徐光启道:“原来如此。找到肥料也是农学家的责任啊。”

    李易道:“徐先生,大明不缺您一个官。大明百姓缺了您吃不饱饭。您的最大作用不在朝堂,在这些实用学科啊。”

    徐光启道:“这些年我也在研究这些东西,但是一个人能力有限,资金有限。”

    李易道:“我来请先生,便是想先生主持一个科学院,您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钱,都不是问题。咱们共同努力,能造福万民,造福子孙后代,才是真正的千秋大业。”

    徐光启道:“万万想不到少师如此胸襟,徐某残生肝脑涂地,也跟随少师,做一番造福千秋的事业。”

    说完站起行礼,这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了,让一个进士出身的人,放弃做官的理想,那是很难的。李易做到了,一方面是李易的胸襟见识,另一方面还是李易的财力物力,能给徐光启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

    陆绍珩在旁边听得是云里雾里。他可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标准读书人,哪知道李易连种地都懂,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晚上的饮宴,宾主尽欢,等众人都离去了,徐光启对李易道:“少师要在江南开创局面,实属不易,今天少师也看见了这些恶霸行径,少师可有办法立足江南?”

    李易道:“先生可有以教我?”

    徐光启道:“我刚才本想您交好高官,能不能整肃江南,可是转而一想,痴人说梦罢了。连苏州知府大人,都挨打受辱,险些丧命,依靠官吏,是不可能了。

    又想这军队出面,可一琢磨,如果军队出面能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会几十年遗祸至今了。这些人军队来了躲走,军队走了回来。真是没有办法。”

    陆绍珩道:“便是我们这些略有薄产的小户,也是要交银钱给他们保平安。大明不能保护自己子民,这世道乱象已呈。”

    徐光启道:“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动荡不安。我屡次上书,希望能研究西洋火器,抵御辽东努尔哈赤和蒙元林丹汗,都石沉大海。亏得少师力挽狂澜,边境才不再糜烂。”

    徐光启的购买研究西洋火器,后世是被崇祯采用了的。可惜适得其反,大明从没有把士兵当人看,不给足粮饷,结果使用西洋大炮的800人,逃到大清那边去了,火炮真是犀利,打得大明土崩瓦解。

    这徐光启也是好心做坏事的典型。

    李易道:“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且看着。”

    徐光启失望道:“江南百姓看了几十年了,又怎样了?”

    李易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回不用久等。”

    李易不说,徐光启也不好细问,安排李易几人安歇且不提。

    松江打行坐落在黄浦江畔,院落占地3亩多,青砖围墙高有4米,对开的朱漆大门,门口昼夜都有四名守卫。

    前院是演武场,两侧厢房是打行弟子歇息、刑讯所在。正房是议事大厅。后院是打行老大,大天王周英雄起居会客地方。

    今天议事大厅里,人到的特别齐。六小帅坐上首,下边十三太保依次排开。

    中午时候,六小帅的老三——活阎王陈远南,扶着老爹,引着一帮上海挨打的弟子,匆匆跑进大厅,报告了一个坏消息:“明天保安公司的李胜勇,要带人拜山门。”

    拜山门本来是信众拜庙门,表示虔诚。这帮派中人带人拜山门就不是什么好话,是踢馆的意思了。

    李胜勇何许人也?别人不知,打行的人可太知道了。京师打行,200多人,硬被李胜勇挑了。现在李胜勇来了江南发展,现在虽然落脚南京,厉兵秣马,早晚也会来这江南最富庶地方:苏州和松江。而打行,势必不能让步,保安公司和打行的冲突,不过是早一天,晚一天罢了。

    周英雄细细查看了20多人的伤势,都是跌打伤,都不算重。可是每人都是一击倒地不起,还是在周围几十人围攻下,出手一样有分寸,这可了不得。周英雄自忖自己也未必做到这一点,这人可太镇定了。

    难道这人就是李胜勇?

    大家分析了一通,小诸葛吴中生道:“我看不像,据说李胜勇彪悍绝伦,这个人是小巧手法,不是一个路子。”

    难道是李胜勇手下?几人分析不出所以然来,索性抓重点,明天李胜勇来怎么办?

    小阎王陈远南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集中500弟兄,也未必怕了他。”

    小诸葛吴中生道:“怕未必怕,可是李胜勇有漕帮和海运公司支持,虽然到江南不久,也不可小觑,从长计议的好。”

    周英雄沉思良久,猛然拍了一下桌子道:“李胜勇,只怕他不来!”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67/13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67/132.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