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蚕神(三)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家蚕起源于黄河流域。山西西南部夏县境内的西阴村遗址于1926年出土了一枚被切掉约六分之一的蚕茧,经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400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古人最早利用蚕茧的考古证据。因为蚕茧是被切开的,所以古人应该不是用来抽丝而且食用。

    1981年,河北正定南杨庄出土了两件陶蚕蛹,其年代为公元前3400年左右,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蚕陶俑。和陶蚕蛹同时出土的还有陶纺轮和丝织用的篦子和骨匕等,这说明早在五千多年前文明之初时蚕丝就被中国古人利用了。

    黄河流域还有不少类似遗迹,如北京平谷上宅遗址发现的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陶蚕形饰,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陶蚕蛹。

    除了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区,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那斯台,辽宁朝阳市的东山岗和三家子等地也发掘了数件蚕玉器,其年代也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证明红山文化区也有先蚕文化存在。

    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

    1958年,在湖州南郊的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确定丝线、丝带、绢的年代为距今4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并已确定的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考古发现证实家蚕在夏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从桑树害虫到家蚕,古人创造了养蚕技术和蚕丝文明。

    商代设有“女蚕”,是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商国君主上甲微同祭,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蚕事极为尊崇。

    商代时,野蚕共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也称为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

    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古人已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可叹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因为眼前的利益忽视了!

    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

    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

    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永嘉有八辈蚕:螺珍蚕三月绩、拓蚕和螺蚕四月初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

    北方常用蚕种有三卧一生蚕(三眠一化性)和四卧再生蚕(四眠二化性)两类。以体色和斑纹为主,蚕品种分为白头蚕、领石蚕、楚蚕、里蚕、儿蚕、灰儿蚕等。

    按饲育和繁殖时间分为秋母蚕、秋中蚕、老秋儿蚕、秋末老懈儿蚕(指南方多化性蚕)等。以茧分为绵儿蚕、同功蚕。

    在饲育过程中,已注意到桑、火、寒、暑、燥、湿等因素对蚕儿生长的生态影响。蚕具安放时注意蚕座的疏密适当,常在室外上簇,雨天则宜族于屋内,并有平面上簇、悬挂上簇、室外平铺蓬嵩族等三种形式。不论南方北方,茧处理有日曝法和盐泡法两种,而藏茧则多用盐泡法。

    唐代养蚕基本沿用前代旧法,但都饲养多化性蚕,以三眠蚕与四眠蚕为主,浴蚕则在谷雨节前后于野外进行,与后世盆浴不同。

    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

    浴种分多次进行,一在腊月经冻沥毒,二在谷雨催青前温水浴之,清明暖种有人体温和糠火温两种。

    收蚁有鹅毛掸拂和桑叶香引两种。蚁蚕饲叶用刀切细、小蚕用嫩叶,并注意控温。

    大蚕薄饲勤添,并勤去粪除沙。上簇时先将早熟蚕拾巧上山,然后大批熟蚕一起上伞形簇,要适当提高温度。贮茧多用盐混法收藏。

    元代对养蚕要求更严,并重视多化性蚕饲育,适当控制夏秋蚕数最。元代养蚕总结归纳为十体、三光、八宜、三稀、五广。

    “十体”指寒、热、饥、饱、稀、密、眠、起、紧、慢(指饲叶速度)等条件。

    “三光”指按蚕的肌色定饲叶多少,“白光向食,青光厚饲(皮皱为饥)。黄光以渐住食”。

    “八宜”指蚕的不同生长期要掌握采光明暗、温度暖凉、风速大小、饲叶速度等八类条件。

    “三稀”指下蚁、上箱、人族都要稀疏。

    “五广”指对影响蚕生长的声音、气味、光线、颜色及不卫生因素等都要禁忌。

    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可见明时已能用一、二化性蚕蛾进行杂交而成体强丝多的新蚕种。

    浙江嘉湖地区在上簇结茧时还总结“出口干”的成功经验,即用火加温干燥,使茧质和解舒率得到提高。江南水乡利用池塘养鱼畜牧,与栽桑养蚕的水肥相结合,形成自然循环条件下的相互促进,也是成功的范例。同时还采用隔离淘汰等措施,防止蚕脓病、软化病、白假病等传染蔓延,育蚕技术已有较完整的体系。

    虽然家蚕的育蚕技术不断完善,但野蚕也并没有被抛弃。

    对于野生柞蚕的利用,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

    明代时对野蚕放养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明末山东柞蚕丝绸已闻名中外,从此养殖野蚕由人工自然采集转化为人工放养收集的生产格局。

    南宋时广西还创造了以醋浸或熏野蚕,然后剖开蚕腹,取其丝“就醋中引之”,一虫可得丝长6一7尺的先例,有人认为这是现代人造纤维的前奏。

    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

    技术上对上族采用高棚簇,随老随捉,忌用地簇。将“出口干”又改进为“灼蚕不灼茧”。在三眠开叶时,令食拓叶二三次,以省桑叶,且丝韧有光泽。少叶时可用白米粉掺桑叶上喂蚕,丝光白而韧。采摘秋桑叶晒干,研为细末,留存燥处,在养蚕时遇雨叶湿,可以把这种叶末掺入,有灼湿、易饱、省叶之效。这些都是代用饲料添食的好办法。

    1898年杭州创办蚕学馆。学习国外育蚕经验和理论,消除微粒病,用新法选育成青柱、新圆、诸桂、轰青等一批新品种,并用轰青与诸桂杂交,育成中国最早的改良品种青桂,在当时占有很大比重。嗣后各省纷纷兴办蚕校和蚕桑试验场,盛极一时。

    广东蚕种有二化及多化。连平地区每年可养七八造,顺德可养六造,以茧色可分金、银两种,银种宜用于夏秋蚕。江南蚕种称为大造,蚕体与茧型较常种为大。

    四川和山东采用一化性黄茧品种,在中国也占一定比重。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8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8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