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玉猪龙(十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

    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

    幽都:地名。位于雁门关以北,为古朔方之地。

    幽都:县名。位于今河北省宛平县西南。唐置县,辽时改称为宛平。

    《淮南子·修务训》:“北抚幽都,南道交趾。”高诱注:“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雁门以北是。”

    大黑河,秦代时称之为黑水河,汉朝时上游称为荒干水,下游称为沙陵河,隋唐、辽、金时期称之为金河,据《水道提纲》记载,其蒙古名为伊克图尔根河,后因流域内土质黝黑而得现名。发源于地处阴山山脉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卓资县十八台乡,向西流去,后又折向西南,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汇入黄河。与黄河共同冲积出美丽富饶的土默特平原(即土默川)。

    大黑河流域在大地构造上,北部山区属于阴山东西纬向构造带,南部平原属于断陷盆地,这个断陷盆地称为河套湖,大约在第三纪初期就已形成,自成独立水系,大黑河只是当时盆地周围水系中位于东边的一条大支流。自晚更新世以来,由于盆地南边河曲至托克托间的支流被黄河溯源侵蚀而拉开,湖盆遂归入黄河水系,大黑河才成为黄河的支流。

    据此推测幽都山应该和成都山一样属于阴山山脉。黑水应该就是现代黄河的支流大黑河。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山海经.海内经》记述: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噎呜生岁十有二。”

    后土的子女中除了信,还有成为掌管时间之神的噎呜。

    “后”字最初的象形字,是一个女人半蹲式的产子形状,《说文》云:“象人之形,从口。”王国维先生在解读甲骨文时也指出。这个象形字极为形象的表达了后字的主要特点,即生育孩子的母亲。这种产子形状不像现代女人在生育时多采用仰卧或半仰卧式的生产,而是半蹲式,这更说明了在远古时代所保留的某种兽类的痕迹。从而也告诉人们,后字象形字的古老和原始。

    “土”字也是一样,土字的象形字,可以想象土字的原始字意,就是哺育婴儿生长,提供食物。

    从这样一个朴素认识出发,当看到大地上长着的植物茎叶或果实,人们可以采集食用时,土地好像有着母亲的功能,自然就会想到由同一个象形字来代替,由此产生了“母”字的同义字。由此可见,“土”字和“后”字一样原始和古老。

    从女人产子状而产生的“后”的象形字,从女人哺育婴儿的土地生长植物供人采集食用的联想而产生的“土”的象形字看,这正是完成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关系人的自身繁衍和壮大,关系到族群的生存和发展。这个过程,正是完成的,是母亲给予的,原始的人们并不能科学的解释这一现象和过程,自然就产生了对的崇拜、生殖的崇拜、生命之源的崇拜,即“母祖神”的崇拜。

    后土称谓,是指母系社会里生育全族的最高的“大祖母”,或本部落或部落联盟里最高、最具权威的族长,也就是母系社会里最高的女性君王。这应该是最初的、原始的后土称谓的真实含义。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由此看大禹的父系皆和马有关联,很可能是以马为图腾的部族。

    《山海经.北山经》共有三经,从中国现代山系图看大致南北向排列的正好有三组山脉:第一组:六盘山和贺兰山;第二组:吕梁山;第三组:太岳山太行山。虽然山和水经过四千多年的苍海桑田变迁,会有所不同,名称也会发生改变,但山系的走向不会变。由此证明《北山经》指的应该就是这三组山脉。

    《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三经》指的是太岳山系和太行山系。从“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山以至于毋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chǎi白芷)瘗(yi埋葬祭地)之。”记述看北次三经中有二十个山神是以马为图腾的氏族,这证明大禹的父系应该出自这些氏族。

    从“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玉。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记述看其余十四位山神应该以猪为图腾,尚玉佩玉。附和这样描述的氏族唯有赤峰和辽西的红山文化区。

    如此推测黄帝氏族和红山文化先民应该世代为邻,也可能互相通婚,所以红山文化中的玉文化和猪龙文化会被黄帝部族借鉴并发展延续,最终形成华夏民族特有的玉文化和龙文化。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用一壁一珪,投而不糈。

    北次首经和二次经的祭祀之物皆为雄鸡,猪和玉,而且神皆蛇身人面,由此推测居住在首经和二次经的应该是同一氏族。那么他们又是谁的后裔呢?

    我们都知道华夏的人文共祖伏羲和女娲都是蛇身人面的形象,伏羲出自甘肃天水,炎帝出自陕西宝鸡,都在首山经的起始点六盘山附近。

    六盘山在现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由此推测伏羲氏与女娲氏的后裔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应该是沿着山河逐渐向北向东迁徙,五千年左右已经遍布六盘山、贺兰山、吕梁山所在地区。炎帝共工的后裔后土氏、夸父氏应该就生活在北山首经和二次经地区。这些后裔继承了先祖的蛇图腾,又融合了红山文化的元素:猪和玉。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是华夏龙图腾的雏形,伏羲氏的蛇图腾同样也是龙图腾的雏形,而大禹先祖的马图腾应该也是龙图腾的雏形之一。《尚书》中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龙马是外形像龙的骏马,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所以龙图腾应该是伏羲女娲氏族和红山文化氏族间互相借鉴融合而形成的华夏最高图腾。

    从《北山经》“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tu本义:稻子。特指粳稻和更为珍稀的糯稻)糈(xu精米,古代用以祭神)米祠之,此皆不火食。”记述看这些氏族应该来源于南方,另外与六盘山紧邻的秦岭也有许多关于伏羲和女娲的传说,而秦岭恰好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84.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