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玉猪龙(五)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溯源楛矢石弩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肖强的姥爷生在济南,所以对济南的历史知道的很多。肖强小时候特愿意听姥爷讲济南的历史,所以记住了不少。他说济南在古代称泺,为啥呢?和“济南”一样,与水有关。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卷八·济水二》中记载:

    “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北两面则湖。”

    济南古“泺”之名就是出自泺水。

    宋代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写了一篇《齐州二堂记》,正式赋予泺水之源以“趵突泉”的名称。

    到了现代,趵突泉、大明湖仍然是济南的城市名片,游客的打卡地。

    肖强非常自豪地说济南应该是中国泉水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济南辖区内(含郊区)现存733个天然泉。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当中涌出,汇为河流、湖泊。济南泉城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回忆至此关鑫更加肯定东三次经中的跂踵山应该位于现代的济南境内。而且对照地图,结合东三次经文分析关鑫得出结论:东三次经记录的是古渤海岸附近,从北到南的一列山,彼时因为海侵的原因,这些山大都被水阻隔开。

    关鑫想既然三次经有现代山东境内的山,那么二次经和首经也应该有。坐时间长了右肩的伤处有些酸痛,关鑫从火塘边站起来,走到地铺前,坐到谷沃贺身边。谷沃贺睡得很香,呼吸声均匀清晰。关鑫帮谷沃贺加盖了一张狐皮毯后也顺势躺到她身边,闭上眼凝神默念着《山海经》。

    《东山经.二次经》记述:

    “又南五百里,曰凫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凫丽山的蠪侄和《山海经.南山经》中的九尾狐相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大荒东经》亦记述:“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

    凫又叫野鸭、鹜。生长在江河湖泊中。关鑫推测凫丽山应该与野鸭有关联。他曾经和老爸去过山东。因为老爸对考古的痴迷,关鑫有幸去过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西南部凫山。他记得凫山的山名也与野鸭有关,证据如下:

    据民国版《邹县地理志.李氏捷调查》载:山石属新元古界奥陶纪北系灰岩,山土为黄色冲积土层,土质肥沃。又载,该山“群峰衔,络绎不绝,远望若水上之凫。”故名凫山,又名承雀山,亦名鲁府山。因有东西相对峙的两座凫山,此山居东,故称东凫山,西凫山与其相对。

    凫山山系位于山东省南部,是泰沂山脉中段西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丘陵山地,从自然地理单元看,属鲁中南低山丘陵之凫山丘陵,处于邹城、微山、滕州交界处,多属邹城郭里地界。

    确定凫丽山是凫山不仅地理上可以找到证据,考古上也可以找到证据。

    北凫山山顶遗址也称犁耙峪遗址,遗址位于北凫山北段山顶上。关鑫虽然去过,但印象已经不深了,他只记得老爸说北凫山山顶遗址是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次发现的。遗址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晚期文化遗址,距现代六千年左右,是鲁中南地区建于山顶上、海拔最高、山东省内罕见的古遗址。

    凫山古人应该是由四、五十万年以前的沂源猿人迁徙进化而来。

    沂源猿人和北京猿人进化程度相当。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骑子鞍山东山根、下崖洞南六十米处,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

    沂源猿人化石是山东境内首次发现的猿人化石,填补了中国猿人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将山东地区的人类历史上推了几十万年,不但对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于第四纪哺乳动物科群的分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史前考古的一项重大收获。

    凫山在泰沂山脉中断西侧,泉城济南在泰山东北侧,分列于东山二次经和三次经,那么东岳泰山列于首经就理所当然了。

    《山海经.东山经.首经》记述: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

    关鑫对于当初大晚上爬泰山看日出的经历记忆犹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只有亲身体验后才会领悟到。

    泰山为首经的倒数第二座山,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竹山。《东山经.首经》记述:“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无草木,多瑶碧。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关鑫记得泰山东南方有一座徂徕山,属泰山支脉,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与泰山隔牟汶河河谷平原遥望。

    徂徕山区峰峦嵯峨,林木茂密,有山峰九十九座,主峰太平顶,海拔1027米。古迹众多,很早以前就是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观光休闲风景旅游区。徂徕山,是秦、汉帝王封禅之处,唐代“竹溪六逸”隐居之地。

    竹溪六逸,是开元年间隐居于竹溪的六位名士合称。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可证竹溪之实:

    “猎客张兔罝,不能挂龙虎。

    所以青云人,高歌在岩户。

    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

    孔侯复秀出,俱与云霞亲。

    峻节凌远松,同衾卧盘石。

    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屐。

    时时或乘兴,往往云无心。

    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

    时宵梦里还,云拜竹溪月。

    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

    雪崖滑去马,萝迳迷归人。

    相思苦烟草,历乱无冬春。”

    竹溪六逸所隐居的“竹溪”在哪呢?

    关鑫记得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有金代明昌年间泰安人安升卿题刻的“访竹溪六逸于乳山”。乳山峰峦突起,一川萦回,林木棉蒙,凤尾森森。山前有一竹岩,石纹如深雕竹叶片片。攀上竹岩,可见到安升卿所书“竹溪佳境”四个大字,自此沿溪而行,但见溪水淙淙,逶迤西注,芳草葳蕤,杂树生花。这里便是六逸堂故址所在。

    关鑫因此推测竹山就是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

    《山海经.东山经.首经》记述:“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

    为什么首经的山神会是人身龙首呢?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9/9449/7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9/9449/73.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