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计划跟不上变化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汉明正文卷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计划跟不上变化PS:感谢书友“明镜亦非台”投的月票。



    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就一定会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多尔衮并不觉得,自己会大败如厮。



    因为他并不在意朝廷的旨意,在他看来,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自己还活着,喘着气,那么二旗就是他最忠实的依仗。



    而两旗的存在,阿济格就不敢妄动徐州大军。



    有这两路大军在侧,北伐军能做什么?



    无非是打到双方僵持,打不动了,最后按朝廷的意思言和罢了。



    如果沈致远真能点破和皋、通州,那就是意外的惊喜。



    多尔衮并不对沈致远攻破和皋、通州,抱太多的期望,他要的更是沈致远一种态度。



    因为要将身后事交托于沈致远,多尔衮最怕的不是朝廷不接受沈致远的汉人身份,而是沈致远与吴争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这血统决定一切的时代,原本沈致远是不可能被多尔衮选中的。



    能被选中的最大原因,还是沈致远娶了东莪,这就让沈致远可以名正言顺地接管两旗。



    而沈致远事实上不被容于朝堂,这就迫使沈致远只能背靠自己,不可能融入小皇帝那一方。



    从而使得这中间留出一些时间,可供多尔博慢慢长大成人。



    当然,多尔衮一样不放心沈致远,他对沈致远照样有了安排,逼沈致远攻和皋、通州,明面是断沈致远后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逼吴争与沈致远之间撕裂,裂痕这玩意,从来无法修补,只会越来越大。



    这样就促使沈致远不得不紧紧依靠多尔博,因为,名正方可言顺,从而使得多尔博有所依仗。



    多尔衮老谋深算,几乎几无疏漏。



    可他终究无法预料,天下人心之复杂,绝非可以照理论来把控的。



    一夜之间,兴化被池二憨、祖大弼联军收复,六合光复,和州光复,滁州、天长告急,扬州府战局平衡被瞬间打破,最严重的是,此时吴争攻占突迁,兵锋直指邳州,而海州的失守,让北伐之路的大门,被打开了。



    多尔衮再一次咯血,这次,他不是怒,而是急!



    好在多尔衮没有昏迷,如果昏迷,大军无法调度,那恐怕真有灭顶之灾了。



    多尔衮硬撑着病体,率部至徐州,给吴争设下了三道阻击网,最先一道是邳州城,中间一道是吕梁山,最后就是徐州城。



    同时,多尔衮急令阿济格率部回防,并派出刚林、祁充格率自己的铁甲骑兵前往,如果阿济格敢抗令不遵,立即拘押,强行接管徐州大军。



    ……。



    从理论上来说,双方至此时的实力,还是相差不多的。



    只要阿济格的旗军和徐州八万大军,奉令赶回徐州,与多尔衮会合,那么十二万大军,就是不可战胜的存在,这绝对不是几乎弹尽粮绝的吴争二卫可以轻易撼动的。



    清军在扬州府还有近二万人,虽然已经被北伐军形成南、北两面合围,但并非无一战之力。



    也就是说,北伐第一军短时间内还无法大量北上,增援淮安。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多尔衮身子康健,要做到令行禁止不难,可现在,他的命令,不好使了,特别是对于阿济格而言。



    去往怀远的阿济格,得到命令已经是两天之后,阿济格将多尔衮的命令搓成一团,嗤笑着从烛火引燃,回徐州?做他的春秋大梦去吧。



    不过阿济格在见到刚林、祁充格率多尔衮铁甲千骑到来时,怂了。



    阿济格亲自出城,恭恭敬敬地迎接刚林、祁充格,并一口应承,当日就奉令回撤。



    可等刚林、祁充格一离开怀远,徐州大军就开始“游玩”了,说它游玩还是不准确的,应该是露营野炊才对。



    一天就走了四、五十里,扎了三次营,造了四次饭,天晓得,这种奢侈的伙食,怀远百姓怕是被搜刮干净了。



    ……。



    得知回报的多尔衮松了口气。



    他本来都已经下令让军队护送多尔博、东莪向后方撤退了。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首先,最危急的邳州守住了,按战报上说,是大捷。



    接着是,沈致远新军已经攻占和皋,正向通州进军,和皋六百守军,仅作些许抵抗,一个时辰就降了,按战报上说,也是大捷。



    海州虽然被攻破,可北伐军没有继续北攻,似乎是弹药、粮草补给告罄。



    连续的好消息,让多尔衮瞬间生出了当年叱咤沙场的感觉。



    这种接近于虚幻的感觉,让多尔衮做出了一个绝对错误的决定,派出自己的铁甲骑兵前往邳州,对正在进攻邳州的吴争所部,发动突击。



    要说,多尔衮这道命令,从理论上是正确的,攻邳州的吴争所部,兵力不多,仅八千人,而且弹药匮乏,清军本身就占有兵力优势,只是被清河一战打懵了。



    如今既然邳州已经顶住了北伐军的攻城,那么派出铁甲骑兵收割,确实没错。



    由此既可扫清外围,又可振奋士气,可谓一举两得。



    可其中也有问题,一是多尔衮身边除了这支近卫骑兵,已经没有可调之兵,他的两旗,皆已经部署在邳州和吕梁山,关键是,这两旗人数,因陈锦在清河的指挥失误已经损失近半,而且士气不振。



    他们能在邳州挡住吴争的进攻,倒不是说谎报军功,而是吴争本就没下令强攻,吴争考虑到弹药不足、将士疲惫,只是发动了几次佯攻罢了。



    其二,多尔衮以为重新扭转了战场主动权,派出仅有的可调之兵,他的考虑是,既然刚林、祁充格回报,阿济格已经率大军启程北返,那么,无论如何,两日定可至徐州。两天时间,就算邳州失守、守吕梁山防线的是六千头猪,吴争也无法抵达徐州城下。



    多尔衮的想法没错,错在了误判。



    不知道是他太自信,还是病情影响他的脑子发热,居然在这个时候,还坚信阿济格能听从他的命令返回徐州。



    其实这时,清廷使团已经南下,停战就在眼前。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8/8451/134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8/8451/1346.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