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疲于应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在对返回舱进行一番检查,确认其安全正常后。随即有工作人员开始对返回舱进行包装,套上相关的橙黄色保护套,然后呢有随行的吊车将其吊装到运输车辆上面。

    随即运输返回舱的车队会迅速前往距离这里不远的一处军事基地,也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所属机场,在那里,一家运八运输机已经在停机坪上面候着了。待返回舱一到,随即就被装上运输机,和随行的一些技术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浩宇科技西北研发基地。

    等到返回舱运到西北研发基地里面的载人飞船研究实验室,会进行正式的开仓仪式。解然后对返回舱里面的相关仪器设备,以及承载的人体试验模特进行检查和研究。

    等到相关的研究工作结束后,科研人员将这艘返回舱里面的相关重要仪器设备拆除。至于返回舱呢,则会被运输回安西,并最终安放在浩宇科技灵湖总部园区里面,成为一座艺术展品。既是增添整个园区内的科技和文化内涵,也是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和参观者无声的说明他们所取得的相关成绩。

    其实按照设计要求,这款返回舱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只不过是在测试阶段,为了能够吃透整个返回舱研究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所以这样的返回舱要多制造几个。最终呢,这些返回舱呢,也只能淘汰掉。与其是被拆解或者是生锈落灰,还不如发挥点其它作用的。

    毕竟这是他们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实验成功后的返回舱,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至于未来首艘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估计也轮不到他们,已经有博物馆找上门来了,而且来头很大。从这方面来说,未来这艘载人飞船的返回舱,大概率应该是要被捐到博物馆里面陈列了。

    浩宇科技首艘无人实验飞船发射回收成功,这自然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关注。所以这几天呢,各大新闻媒体上,都是关于此次发射和回收的相关报道介绍。

    而吴浩呢,这几天也没有闲着,因为他要应付很多事情,很多人。

    首先自然是很多人的恭贺了,不管是认识不认识的,此刻都发来了贺电,或者是亲自打电话恭贺的。

    认识他的朋友,长辈,领导打电话过来自然是一番问候,恭贺。这其中有很多是处于真心的祝贺和关心,吴浩他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们也感到高兴和骄傲。

    尤其是看着吴浩他们一路成长起来的长辈和领导们,心里面由衷的高兴。没想到当初那几个刚从学校里面出来的毛头小子,现在已经有如此大的成绩了,着实很了不起。

    当然了,也有例行公事的。这些人或是羡慕,或是嫉妒,或是吃味后悔,各种各样的都有,但碍于交集,面子,所以只得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过来恭贺。

    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内心里面恐怕不会是这么想的吧。

    还有一部分吴浩不认识的人,这些人发邮件或者打电话过来,自然是想借着恭贺之名想和吴浩接触了。各种各样目的的人都有,其中绝大部分他都懒得搭理,只有很少一部分,处于礼貌或者其它需要进行了回复。

    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一群人也够让他头疼的,这就是众多的媒体记者们。此次发射和回收成功,自然引得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而作为富有传奇性的浩宇科技创始人,负责人,吴浩,在这个时候自然成为了众多媒体希望能够采访的对象。

    虽然有很多不愿,但处于宣传需要吧,也是实在推不开,所以他就点了几家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媒体进行了一次联合采访。

    此次联合采访还是放在了园区里面,四月出的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园区里面百花盛开,好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所以联合采访的地点选择了户外,人工湖边上的咖啡馆二楼露台上。至于背后呢,则是清澈平静的人工湖,以及七栋中心大楼。

    在吴浩到达现场的时候,记者们已经等在哪里,并准备妥当了。

    见到吴浩过来,这些记者们随即冲着他迎了上来。吴浩看着这些熟悉的老面孔,不由的笑了起来。

    楠姐,你怎么亲自来了。吴浩看着一脸笑容的江楠,不由的露出了笑容。虽然吴浩的影响力知名度越来越大,但和江楠的关系始终维持着,平时也算是不错的朋友。

    看到江楠的突然出现,吴浩脸色自然露出了惊喜的目光。而其他几个记者见状,则是露出了羡慕的神情。

    这自然让江楠非常的享受,随即冲着吴浩笑道:“呵呵,公众对于你们此次的无人实验飞船反应非常的强烈,所以我就想着来见见你,做个采访,没想到这么难约,果然是成大老板了。”

    听到江楠的打趣,吴浩露出尴尬的神情:“这不是怕了嘛,这几天被各种电话信息轰炸,搞的我是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啊。”

    怎么听人恭喜道贺也很累吗?江楠笑着问道。

    累,应付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问题,真的好累。吴浩点了点头笑了笑,然后冲着旁边的几名记者握手打起了招呼。

    也都是老面孔,老熟人,有兴华社的记者黄志刚,凤网科技的记者董倩,还有婴国时报的记者约翰。

    目前就这四家媒体,这也是沈宁经过综合考虑,挑选出来的。这样的联合采访,媒体记者不能太多,所以四家比较合适。这样呢,既可以控制采访的时常,使得采访时间不会太长,吴浩不会太累。

    另外呢,时间太长的话,这些媒体记者就有充足的时间提问题,吴浩应付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记者太多的话,时间太短,那么又问不到什么问题,流于表面,走个过程,那这样的采访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综合了这么多因素,所以沈宁将媒体记者缩减到了四家,并且这些都是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媒体,各自有各自针对的领域和覆盖的人群。而且这些人有很多也是熟悉面孔,采访过程也不会显得太过生硬。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7/7411/14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7/7411/1435.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