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一章 第一次论政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当赵曦把自己添加的项目放出去后,大伙才知道,都理解错了。



    还以为太子殿下是要恢复太祖选兵的做法,定那个琵琶腿、车轴身,或者直接去遴选禁军那般,把兵样派遣到各州府,带着木梃下去。



    都已经做准备了……这玩意儿太有操作余地了。毕竟够标准的多,进潜邸的少,期间大有可为。



    没想到太子殿下另辟蹊径,直接定下了基本标准,没错,这只是基本标准,也就是说这只是针对地方选兵所定,至于真正的入选东宫护卫,那就是最后的殿试了……太子殿下亲自选兵。



    是,现在已经该称太子殿下了,立储的仪式也算是走完了。就这个时间,赵曦都把东宫护卫营地营造个差不多了,就知道磨蹭了多久。



    赵曦本以为就是一令诏书就可以了,谁知道居然还这样啰嗦。



    想想前朝,即便是立储,后面也直接就废了,大多数都是在刀光剑影中确定的继承大统之人。至于本朝……虽然更迭温和,似乎也有些意外。



    所以,对于立储的记录,赵曦看到的不多。都为尊者讳,不该记录的都忽略了。



    而这一次,终于正儿八经的走了一次立储的仪式。



    祭祀太庙,告三皇五帝,诏令讣告,告黎明百姓,都一个意思:国朝或者说天下的下一个掌舵者姓赵名曦,乃当今陛下之三子。



    同时追溯到祖宗八代,意思是地位中正……自己得这样说。



    从此后没有了鄂王爷赵曦,只有太子殿下,所以便从族学里出来了,有了专门的老师……太师,庞太师。



    赵曦都不知道后世的戏文是不是早就给预料到自己来这边,同时也让庞籍真做了太师。



    太子殿下十岁,也就是平常家庭孩童进学的年岁。庞籍虽然听闻太子聪慧,也以为是以讹传讹罢了,并不作准。所以,他第一堂课,稍微超出了蒙学,以《五经》开讲。



    “殿下,汝之进学如何?”



    庞籍也就很随意的与太子殿下交谈几句,才发现他错了。太子目前的学问,根本就不能用幼童来评判。



    还好,庞籍本来就是个老成持重的性子,甚至不次于原来的杜衍。也就避免了被太子打脸……



    “先生,孙先生以为学生可应举……”



    着确实是孙复的原话,还是孙复未因友人牵连,未外放时,早先就说过:王爷应举二甲无虞。



    当然,孙复的话作不得准,他根本不知道二甲该是什么水准。这话只说明一点,赵曦现在把规程中该学的都学了。



    这……庞籍也就真信了。对于孙复,他略有耳闻,虽不曾交往,有富彦国、文宽夫之流推崇,应不会有多大差池。



    所以,庞籍找来了这几年省试考题……殿试就没必要了,那是陛下问政的。



    “殿下,汝只需答其策问一题。”



    庞籍很清楚帝王该具备那些素养,取士的诗赋对于帝王没必要。



    赵曦早就感兴趣了,他很想知道这年月的国考是怎样的,只是碍于身份和不明白有没有忌讳,所以一直憋着。



    王中正肯定搞不到这些。



    所以,当庞太师……喊这称呼时,赵曦总是想到包黑子。



    当自己的老师给他上回省试策问卷时,很不客气的就开始把自己当考生了……



    “殿下,《论筹建东宫护卫疏》为汝作撰?”



    很明显,太子殿下的这篇策问,与官家呈与朝堂的《论筹建东宫护卫疏》文风类同……单从策问而言,太子殿下一甲可取……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聪慧了,而是真正的千古帝王之资。



    赵曦很不好意思,本来那个东宫护卫的条陈,他没让老爹跟朝堂实说……繁杂的朝堂,他还需要静观其变。



    可他忘记了文风这回事……



    “先生,确为学生所撰。”



    别说帝王,就是对于常人,诚实也是基本素质,这点赵曦很清楚。



    “殿下,可否与籍一说该疏缘由?”



    这个……赵曦有些犹豫。祖宗法度与国朝现实,抑武扬文是不可触及的底线,而《论筹建东宫护卫疏》本身就是偏向武备的中心思想,而朝堂曾言……二十年不论战事。



    庞籍是文臣,还是相当于整个士林领袖般的人物。士林是不会想有一个倾向于武备帝王的。



    “先生,此问是太子与相公?还是弟子与老师?”



    赵曦没有说什么保密不保密的话,也不提话出我口入你耳这些小气的话,他只想把这次对话有个界定……



    再没有比这话更让庞籍震惊的。什么鲁班锁九连环,什么诗词对对,甚至连《筹建东宫护卫疏》和这篇策论算上,包括驿站之乱时的临机决断,都抵不住太子殿下这话给他的震惊。



    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太多了,从职位身份,到国朝现状,再到未来施政方向,似乎都可以从这句问话中找到答案。



    “此时籍与殿下乃师徒……”



    庞籍有些颓然。太子殿下不是聪慧,而是妖孽。殿下的政治智慧别说是官家,就是放眼如今五品以上朝廷官员,无一可及。



    “先生,学生此疏缘由萌芽于驿站之乱时,禁军两千与贼人两千的对战。本不该有张郎中殉国之殇,皆因上四军怯战。”



    “当时,曹、高两位都使,不足五百人,与贼人对峙而不落下风。两者相比,学生以为兵不在多而在精。此其一也。”



    “其二,学生儿时应进学,寅时起床,不想废晨时时光,便随意创一种行进之法。韩相公遇,言之为善,为行军之法。故,学生逐年修缮,如今可择伍试之。”



    “其三,国朝汲取前朝乱局之因,抑武扬文乃应有之意。但学生以为,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和谐为天地之道。唯文武并举方为良策。”



    “此为该疏缘由,并非学生非议祖宗法度,也无意更改如今朝廷之制度,只想以东宫护卫为试验田,尝试一下两条腿走路。”



    “此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文武和谐之道……国朝至此,朝堂诸公又何尝不曾思虑,可多为以文御武,或者强令严法,诸般手段都曾试过,不奏效。



    殿下所言,试验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或许真的是条路。



    庞籍这时候真的没纠结殿下是不是偏向武备了,而是被殿下这种新颖的说法欣喜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3/3709/9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3/3709/91.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