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积极备战抗金兵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耶律大石留在进夹山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又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看到父亲的关心,特别高兴,用心的读取了信中的内容。

    随后他坐下来用心的沉思起来,在外征战,面对强大金兵的步步紧逼,耶律大石内心也是特边复杂的,现在虽然丢盔卸甲的再次来到天祚帝身边。

    他还是存在着更多的忧虑,他拥立新皇这件事情,虽然是供去了,天祚帝的内心能不产更多的想法吗?而这些事情自然是不能跟远方父亲说的。

    说了,父亲根本就无能力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还给父亲带来更多的担心,他坐在那里用心的想了想,提笔快速的写了起来:

    家父亲收:

    孩子率辽国兵马在幽州城兵败,赶到进夹山的时候,便收到过你的来信,当时因为刚逃离到这里,心魂未定信中只是简单说了几句。

    而今不同了,我以在进夹山安稳了下来,不仅得到了天祚帝赐免了“拥立新帝”之罪,还用心的和孩儿商量着,下一步辽国未来的发展问题。

    面对辽国现在将士们毫无斗志的情况下,孩儿向天祚帝提出了,避开和刚刚崛起的金国兵马正面交战,寻找一个牢固的地方,息兵养民强大自己。

    对于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天祚帝的理解,可我觉得,这不过是暂时,日后,为了辽国未来的强大,为了辽国日和再次崛起。

    孩儿觉得,在以后的日子里,将耐心的劝阻天祚帝,改变现在的想法,只要我们安安稳稳的渡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我认为,再次集结辽国旧部,寻找更佳时机再跟金兵决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请父亲放心,孩儿将竭尽全力挽救危亡中的辽国。

    让我们祖先昔日辉煌,昔日的强大,在今天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定会再次让世间人震惊,定将金贼毫不留情的打回他们的老家去。

    耶律大石坐在那里,将这么多年来,心中的感受,全部倾注于自己的笔尖上,扬扬洒洒的写了起来,借着来抒发着自己那忧辽不起的沉痛心情。

    最后他还提出了他所担心的问题,因为自己以前主张,无论宋辽兵马前来,都不能弃城逃离,而应该坚守死战,击溃来犯之敌,打出辽国的威风来。

    而今,因为自己扶立新帝的原因,天祚帝的观点,基本上和自己的意见完全走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我所担心的是,他要是拒绝我的主张,那将会给以渐渐走向末路的辽国,带来一个灭亡之灾,如要和金兵大规模的交战的话。

    基本上没有了胜算,而没有了胜算,那辽国走向灭亡的道路,可能如同催化剂一般,更加快速的迈向灭亡。

    耶律大石将忧辽的心情,完全写进了家信之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倾述自己的爱辽情怀,写好之后,送给就人带回家中。

    耶律阿保机接到儿子的信,坐在那里和李富贵交流着,儿子信中的情况,李富贵担心老爷担忧耶律大石的情况,在旁边就劝道:

    “大石能力特别强,辽国上下全知情,老爷不需操此心,遇凶化吉定平安,我惊大石心志坚,忧国忧民在心中,如此报复感天地,将来定能成大事。”

    老爷听到李富贵的劝说,坐在那里一下子笑起来,感觉李富贵说话很受听,看儿子在进夹山也不是很顺心,便打消了搬离此地的想法。

    在接下对日子里,这些孩子因为闹了跤场,被看管的严了一些,一个个到也安静下来,不在向以前那样张狂的,骑着马四处寻人比武较艺。

    在武师教大家兵器的时候,塔不烟感觉自己有些力气,让武师教他一些狼牙棒这样的武器,武师笑着晃着头对塔不烟劝道:

    “两军阵前交战,使枪是最合适的,不仅轻便,又特别长骑马击敌占有绝对性的优势,你还是使枪能更好一些,向萧朵鲁不他们这些男孩子,使重兵器占有绝对性的优势,能在骑马冲杀之中,猛挥击杀敌兵带有极强的杀伤力。”

    最后萧塔不烟按照武师的想法,挑选了枪和刀这两件兵器,苦练不已,另外,她有搬石头的特长,多年来,在先生的鼓励下,也不曾丢掉。

    在双方面的加强下,不仅搬石上坡如走平地,而且还常常丢石击物,有时为了展示自己的力量,增加了多少。

    她还站在下方将手中大石头,朝着上方包上方抛丢,来增加膀力的抛甩力。

    看到孩子又安静下来,老爷也用心的管理着家里的那些羊牛,这天,派往城中探查情况的下人匆忙忙的赶了回来,向老爷汇报说:

    “老爷,今天我在城中用心的探查着金兵的情况,听说这段时间,金兵调往南面的部队打了胜战之后,击溃南京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朝着居赢关集结,看样子又将有一场大仗要打了。”

    每次金兵调兵马,都将发生一场和辽国的大战役,这次他们又调拔城中的兵马,不停的筹备作战物质,马匹,牛羊等。

    需求量如此之大,可见和辽国的战役肯定不能小了,他担心儿子的情况,用心将前来报信的仆人交待的情况,用心记了下来。

    随后他又将另外一个专们负责送信的仆人叫来,这次他自己亲笔写了一封家书,信中,他用心的将金国从上京调拔兵马的情况,简单的写入信中。

    他这么急着将这件事情,尽快的通知耶律大石,就是让他更早一点知道,金辽大战可能还将要更大规模的展开,让他多加留意,多加小心。

    他们的判断一点都没有错,就在家人快马一匹火速的朝着进夹山而来的时候,耶律大石那边正积极的作好了和金兵的再次交战。

    耶律大石凭借着自己的才干,和一腔复兴大辽的热血,总算是说通了天祚帝,赦免他“另立新君”之罪,并爱惜他的才能,和坚强的斗志。

    天祚帝将耶律大石留在身边,作了一个都统的官职,当耶律大石领着残兵败将,回到了天祚帝身边之后,心里变的更加强大了起来。

    一心想率领身边的将士们,耐心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等待着有朝一日,亲率兵马和金国拼战到底,收复失地。

    看他这么有信心,天祚帝无话可说,心里也特别开心,他觉得耶律大石,有这个信心和决心,对他是一件好事。

    打胜了,自己便更加稳稳当当的坐他的皇帝,用不着考虑更多的问题。

    打败了,自己不过还是留在进夹山,过着优越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于利于弊,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失。

    即是这样,又有何不可呢?想到这里,他便让耶律大石带领将士们,和金国继续战斗下去,自己坐享其成。

    耶律大石每次听到天祚帝让自己出兵抗金,他都耐心的劝说天祚帝道:

    “我们现在凭着实力,根本就不是强大金国的对手,兵不多,将不广,要时收复失地,就得养精蓄锐,等到民富国强之时,再给金国一个有力的反击。”

    最初天祚帝并没有在这方面时的太多,觉得耶律大石说的有点道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天祚帝的其他残余兵马。

    打听到了天祚帝在蒙古的进夹山一带,招集了不少辽国旧部,也都纷纷赶来投靠天祚帝,一时之间,在蒙古进夹山处,集结了不少的兵马。

    看到自己的队伍转眼之间又壮大了起来,一向胆小怕死的天祚帝,内心开始膨胀了起来,并无法按耐内心的想法了。

    他感觉凭借着自己的威望,目前有了这么多的兵马,金国就算是再能打,我还怕了他们了吗?

    一种渴望尽快收复失地,快速壮大自己的想法,在头脑里边越来越强烈了起来。

    只要一有空闲,他就不断的督促着耶律大石,尽快的带着兵马,和金国展开一场决战,好尽快的收复失地,让自己复回南京。

    经过兵败的耶律大石,变的越来越成熟了起来,他深知辽国目前的现状。

    虽说辽国现在还拥有一些地盘,而要想和正在强大的金国较量,根本就不太可能的事情,虽说现在有点兵马。

    对于频临灭亡的辽国来说,到了这个地步,又怎么可能是金国得对手呢,另外,经过数年的交战,在金兵的强大攻势之下,辽军恐金心里特别严重。

    再说了,连年用兵,百姓苦不堪言,辽国新败将士的们士气还没有恢复过来,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富有起来。

    仅凭借着一腔热血,和目前仅有的这些兵力,是打不败强大金国的,短时间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只有暂时先息兵养民,等到将士恐金心里渐渐的的消退,辽国兵马渐渐的也休整的强大起来之后,再重整旗鼓和金决战。

    方能达到一鼓作气击溃金国,收复失地目的。

    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劝自己出兵,一再的耐心的劝天祚帝道:

    “辽国新败士气衰,耐心休养安民心,等到民富国强时,再出兵马也不迟,到时全力抗金国,一举收复以失地,急于出兵恐有失,存余力量彻底亡。”

    天祚帝一反常态,那里听得进耶律大石的劝阻,他自信的晃头晃脑的说道:

    “这话说的太不实,旧部纷纷结夹山,放眼望去十几万,击溃金兵很简单,闲话不需说太多,赶紧集结抗金兵,盼望早传捷报来,我好移驾离此间。”

    在进夹山没有多长时间,耶律大石和天祚帝两个人的观点,一下子发生了转变,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突然自信起来的天祚帝,对于耶律大石的劝说,暂不要出兵的问题,令他很反感,根本就听不进去,坐在那里晃头晃脑很执着的说道:

    “此话分析不全面,目前辽军很强大,乘此将士信心足,挥师奋勇斗金兵,先将金国拒关外,乘势再收以失地,从此可振辽国威,又复以往辉煌日。”

    耶律大石看到天祚帝说也太简单了,他自己那可是和金兵亲,交量很多次的,亲眼见到金兵勇猛,便耐着性子也坚决的劝天祚帝道:

    “此刻正是金强盛,兵强将勇如狼虎,避其锐气寻战机,万万不可硬碰硬,理应在此养数年,兵强马壮斗志旺,挥师在斗金国贼,那时顺应天时日,还愁不收以失地。”

    天祚帝一听耶律大石的劝说,坐在那里晃着头摆着手,坚定的拿出了他的一套道理来,特别自信的反过来劝耶律大石道:

    “知你曾败金兵手,心里胆怯难下手,此刻咱们兵马多,个个斗志如火喷,此刻不去拒金贼,岂不白等数十年,不须为此再争辨,赶紧结集快发兵,在此等尔好消息,再振辽威在今昔。”

    天祚帝凭借着自己的观点,感觉现在辽国非同一般了,四处纷纷赶来这么多的兵马,何须再等下去呢。

    天祚帝瞬间里热血澎湃起来,坚持非让耶律大石出兵抗金,耶律大石实在没法,只得听令,按照天祚帝愿望去做。

    耶律大石将手下的将士们招集起来,商量着在那里抗金,阻击金国的前进效果能更好一些。

    其实耶律大石心里早就清楚了,金国要想从东面一路奔袭过来,他们骑射本事太强,辽国兵将根本就无法阻挡敌人的铁骑。

    而最有效的挡住他们的优势地形,又不适合骑兵作战的最好地方,那就是居庸关,不需要他提出来,所有的将领们都知道,也很清楚。

    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也正是因为他的重要,决战居庸关的战役,从古时就没有停止过。

    耶律大石和众将们经过商量,准备布兵居庸关,只要将金兵铁骑挡在居庸关外。

    金国就别想在疯狂的,继续往西追杀辽军将士,也别想再抢夺居庸关以外的大面积的辽国土地了。

    如果居庸关无法挡住金国铁骑,他们一但突破居庸关,紧跟着便是一马平川。

    到那时,正处在强势的金兵,辽国是无法,也再没有能力,来挡住金国的铁蹄,到时,辽国大面积的领土,都将被金国所占有。

    经过耶律大石和众将领用心的分析,最后决定将阻挡金国的战场,安排在居庸关处,准备给一路而来的金兵,展开一城决定性的战役。

    此次和金国决战,按照耶律大石的想法,是很不情愿的,虽说辽国各处赶来投奔天祚帝的兵马,渐渐的多了起来。

    而这些兵马内心都有恐金心里,此刻率兵马和金国决战,怕是根本就占不到一点便宜,另外,在耶律大石看来。

    金国是刚刚崛起的国家,兵强马壮,战斗力也很强大,辽国是没有任何资本和条件,和人家硬碰硬的交战。

    目前根据实际情况,而应该息战养民,待时机成熟而动,到那时才有机会击溃金兵,收复失地,壮大辽国。

    渐渐多起来的兵马,让天祚帝鬼迷了心窍,非要出兵击溃金国收复失地不可,耶律大石没法,只好领手下的将士们。

    经过反复的商量,将战场选在了有利于他们的居庸关,在耶律大石看来,既然要决战,那就得选有利于辽国的地形展开。

    因为凭借着兵力的优势,辽国现在不具备,和金国正面交战的条件,只能选择有利地形,借助地形或许还有取胜的机会。

    选好了决战地点之后,耶律大石领着手下,开始对居庸关进行实地察看,提前做好和金国交战的准备工作。

    耶律大石一行将领,赶到居庸关之后,看到此处如此险要,一个个都特别开心。

    虽说居庸关面积很大,在众将领看来,只要安排好兵马,坚守在险处,那可是易守难攻,凭借着如此有力的险要关口把守着。

    就可以让金国骑兵的优势,在这里无法施展发挥起来,辽国将士们再借着险要关口,来阻击金兵前进,也许还能有一拼。

    从各个关口来看,每一个关口都设在极为险要的位置,而且山势险要,地面不平,根本就不适合骑兵作战。

    这就给辽军和金兵交战,连连失利,带来了决对性的优势,另外,居庸关东连燕山山脉,西接太行山脉,实为天下之险。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称“南口”,北称“居庸关”。

    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18公里的溪谷,俗称“关沟“。

    金兵要想通过居庸关,那就得从溪谷处,一路朝里面进入居庸关,在这条关沟有多重陉关,分别为下关、中关(居庸关)、上关、八达岭。

    居庸关的防御重心在八达岭,若八达岭关被攻克,居庸关按地势来讲就很难防守。

    正是因为他的险要和重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居庸塞之说,至今制塞建关几千年来,居庸关的重要屹立数千年而不倒。

    主要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来了他特有的优势。

    有人赞辽南京的位子时,对居庸关评说为,“左环沧海水漫漫,右拥太行岭绵绵,北枕居庸如睡眠,南襟河济似轻舞,形胜甲于天下一”。

    自南口而上,两山之间,一水流焉,而道出其上,这种异景也是极少见的。

    十五里为关城,跨水筑之。关沟河贯穿关城南北。第一层主要是长城与河道交叉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是居庸关的水关关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10/10457/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10/10457/37.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