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岭南军团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 录 下一页 投票推荐

    十月,下龙湾里不见秋色。

    码头的渔民们仍然光着膀子,秦琅带着随从登上了船。

    他坐的是秦家自己的商船,高大雄伟,并不比水师的战舰差多少,甚至单论载重还比水师的战舰要大许多,水师战舰注重的还是速度,商船则要的是载重量。

    牛见虎邀请秦琅上他的旗舰,秦琅拒绝了,这家伙便也干脆直接跟着上了秦琅的船,把自己水师的指挥交给了副将。

    船离开下龙湾龙岛,先往太平港航行靠岸,在那里进行了全面补给,装运了许多淡水、果蔬等,然后又汇聚了南海水师的一些船只,并一些临时征召的南海水师预备役船,其实也就是一些商船。

    这些商船将负责运输来自镇南的一些兵马北上,同时运输一些粮饷军械等。

    “象林都督、刺史,顺化军使王玄策拜见太尉!”

    船上,王玄策一身戎服上来拜见,随他一同来的还有象林都督府下的朱吾州司马杜楚客、象林州司马杜正伦。

    杜楚客和杜正伦这二杜,在先前也是前途无亮的,一位是工部尚书兼魏王府长史,一位是太子左庶子、南阳侯,两人都是离拜相只差临门一脚的,可都因为卷入魏王争储一事中,被皇帝贬谪。

    杜正伦先贬騹州刺史,没多久又再贬象林州司马,杜楚客是先贬为庶人,再又授为朱吾州司马。

    司马本是州佐官,是州中三把手,可两人是贬谪之官,又是到大唐最南疆之地,所以其实也只是流放一样,发到边疆看管的。

    一位京兆杜一位洹水杜,两杜本同宗,这几年在岭南也是同病相连。

    这次王玄策奉旨领兵北上,二人便主动要求同行,反正留在地方他们也没有半点实权,倒不如借机回中原看看,说不定能立功呢。

    相比之下,王玄策倒是有几分意气风发,这位原本是隋末岭南桂林李袭志割据时的参军,后来随李袭志归唐入长安,坐了几年冷板凳,再外放黄水县令,然后又到了安南爱州任折冲府的长史,因为胆气壮,人豪横,拿下了林邑国几百里地,而得到了秦琅的赏识,破格表奏他检校都督,兼任顺化军使。

    这几年他坐镇象林都督府,镇守大唐最南疆,表现的确实不错,不仅把夺下的这几百里地治理的很服帖,再无反复,甚至还数次出兵西进山林,把许多蛮夷也威慑征服,让他们归附大唐,为大唐又开拓了许多疆土。

    所以几年下来,朝廷对这个幸运的家伙,倒也认可,正式授为都督、刺史兼军使,进入了三品之列。

    “下官这次带了三千人马北上。”王玄策向秦琅道,这三千人中,有顺化军一千人,皆是精锐的府兵,另有两千名山地蛮,这些山地蛮有半数占人,还有半数俚人,都是最优秀的山地兵,这几年跟着王玄策没少征战立功。

    “带走三千人,象林府还能安稳吗?”

    “请卫公放心,象林府如今军额三千整,另外附庸土团有六千,乡团、土兵也有不少,虽不敢说全民皆兵,但林邑实行保甲连防制度,地方团练乡勇都是时常训练的,何况我们南边还有南海水师岘港大营。”

    象林郡虽说是从林邑国中趁乱夺取的,但地理位置还是不错的,西面和南面都是连绵大山,有天然的屏障,加之如今大唐与林邑关系和谐,所以这几年其实都还挺安稳,王玄策也主要是对山区里的那些蛮部用兵。

    几年下来,早打服了,不服的也被迫西迁远走。

    “安排好了就好。”

    广南道有镇南大都督府,这十几年来,从原来只有核心交州一地掌握,到如今威镇南疆,麾下不仅有静海、顺化等诸军,军额三万六千,可谓是兵强马壮。从武德时交州没有一个折冲府,到如今的三万六千镇戍边军,也能看的出朝廷对交州的重视。

    贞观朝以来,从交州总管府到安南都护府,再到镇南大都督府,甚至连疆域也扩大了数倍,不仅把原北面山区的诸俚獠蛮夷征服,将句町击灭,并沿红河向上游击败和蛮,打通了入云南水陆通道、商路,接着又往南夺取了象林数百里地。

    镇南大都督府之地,比武德朝时扩张了好几倍。

    而凭着海贸工商之利,凭借气候土地之利,镇海大都督府养着几万兵马,不但不需要朝廷拔一分军费,完全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每年粮食、赋税上缴越来越多,这里已经成了朝廷稳定南疆,进而对云南、黔中、广西影响的关键之地。

    就如现在,广南不仅为朝廷稳定南疆,甚至在征辽开始时,还能抽调大量兵力、钱粮等支援。

    一个象林都督府就抽调出了三千人马,而交州都督府、武安都督府、句町都督府也纷纷抽调了兵力到港口来。

    “林邑国也派了三千人马来,他们原本还想派一支象军来,我们劝说辽东苦寒,大象难以适应,他们才勉强做罢的。”

    林邑女王如今还在中原朝拜天子,听闻东征,他们果断的就派兵北上。

    这种忠心的藩属姿态,不得不说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不过既然来了,总没理由拒绝,虽说大唐并不缺这三千人,可这是藩属国的一片赤诚,不能寒了人心。

    “兵力是否超了?”

    秦琅在太平港等了几天,见到来的兵马越来越多,也不由的咋舌。

    象林都督王玄策带来了三千象林兵,然后林邑又出了三千兵,接着武安府这边,秦家的一众封臣也都跳跃报名,志愿从征。

    这些人这几年也是有些憋着了,自从秦琅交出了武安都督府的大权,由朝廷流官接管后,这些封臣们虽然也都得了朝廷授的勋或是地方团练职,可终究不比早前,能够自由的开拓。

    这些年全都转而经营领地,开拓商业,口袋里的钱是越来越多,领地越来越繁华,但终究不比过去那种自由潇洒。

    以前他们就是武安的领主,军政司法税赋全都他们说了算,如今却已经管不了事,顶多是行使下监督权罢了。

    “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我们志愿从征!”

    大家都要求自带干粮从征辽东,为求勋赏,就为报当年中国子弟之仇。

    武安州封臣本来大都是当初秦琅从长安带来的勋戚贵族家的庶子,因此人称庶子团或次子团,这些人谁家当年在隋朝时没征过辽东?

    谁家没人死在辽东?

    据说到现在,辽河畔、鸭绿水畔,都还有许多高句丽人立起的京观,把十数万中原子弟的尸骨堆砌炫耀武功。

    如今终于可以报仇了,大家都想亲自报仇。

    当然了,说不求勋赏也是假的,其实大家也还是想找机会立些功劳的。

    相比起当年隋军征辽,大家纷纷自断手脚逃避的情况,无疑鲜明对比。比如当年刘弘基这等勋戚子弟,在朝廷内府中为勋卫的官宦贵族子弟,为了逃役,都故意宰杀耕牛然后入狱逃避。

    现在这些武安封臣们,无疑要强的多。

    最后秦琅说船只有限,可大家说自己弄船,只要秦琅同意他们一起去就行。

    这些人得到同意后,迅速就弄来了在批的商船,有些本就是自家的船,大家自备武器,带着庄园的家丁部曲奴兵,自带干粮相随。

    居然凑出了八千之众。

    这还是秦琅再三要求削减数量,否则凑个两万都没问题,如今的武安都督府下辖五个州拥有十五个县,户籍人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户,拥众百万。

    凑个两万青壮还真不是问题。

    最后减到八千,再也减不下了,谁也不愿意回去,只好同意都带上。

    等到船队启航北上时,浩荡无比。

    计有南海舰队三千人,交州都督府三千人,武安府八千人,象林府三千人,林邑国三千人,句町府两千,并有通海都督府派来三千人,爱州都督府一千人,总共是两万六千人马。

    乘坐着南海水师的战舰、运输船,以及征召的预备役商船,还有大家自愿北上的商船等,这支舰队超过了三万人,还载着各式物资无数,浩荡北上。

    此时秋风徐徐,舰队扬帆而起。

    “当年我在桂州为参军时,也曾下过交州几次,那个时候,航海主要得靠信风。十月到一月,借西北风下南洋,而到了四五月,则乘东南风北上。远洋全靠信风,因此海船经常得在港口待上半年甚至更久,等到了季节有了信风才能航行。”

    王玄策站在甲板上,望着这些能够八面来风的新式海船,无比的感叹。

    此时十月,本来是西北风起,正是东南各港船只顺风下南洋的时候,但现在大唐的船却能无视信风风向,逆风一样起航,甚至逆风比顺风还跑的快。

    只要有风,就能跑,这在二十年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秦琅望着这浩荡舰队有些自豪,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商船因为主要只跑沿海,是近海岸航行,而且他们航海的目的就是与沿海诸国贸易往来,航线是稳固且安全的,故此一直以来海船都是在内河船上发展而来,变化不大。

    就算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巨大宝船舰队,其船型也没太大变化的。

    而西方大航海时代的船,却完全不同,他们的船从船型到船帆等,更适合于远航,尤其是不断改进后适合深海航行。

    他们这样改的原因,还是因为西方人远航是为了寻找东方的香料群岛,寻找黄金中国,寻找新世界,在这些驱动之下,那些穷的要死,又因为欧洲大内战而四处乱窜的家伙,疯狂冒险,不断的驶向深蓝,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大航海,以及不断改进的海船和技术等。

    说白了,从南北朝到唐宋再到元明,当时的东方中国,一直都是领先世界的,中原才是最富有的地方,其它地方都是落后的蛮夷,就算贸易,那也都是顺差,沿海岸南下就足够了。

    而在西方人眼里,东方有遍地黄金,有无数的华美丝绸和瓷器、茶叶,甚至是香料等等,总之那就是财富世界,谁都想到那里去。

    秦琅是个穿越者,他喜欢贸易,贸易是这个时代赚钱最快的方式,而贸易需要先进的海船,他知道方向,有雄厚的资金,有地位,所以他提供方向,拿出资金,颁布悬赏,因此新技术不断提前出现。

    就如眼下这支舰队一样,不论是水师战舰,还是商船,这些都是适合于远洋航行的海船,而不是沿海岸航行的近海船,或干脆就是内河船改装的那种楼船。

    这些海船更长,更具流线型,多数是尖底船,更不惧风浪。

    当然,这种船也有些缺点,就是因为是尖底船,在近海岸航行反倒不如传统的平底船,容易触礁或碰底,不像是传统的船,对港口水深等也没什么要求,基本上都能行驶或停泊。

    大小数百条船浩荡北上,于岭南诸港又接收了一些新的船只和人马,等到了福州时,舰队已经有上千条船,人马超过了五万。

    这还是秦琅对广州、福州等诸港等候要求随船北上的官员、将军们不断拒绝的结果了,若是不加以拒绝,十万人都能凑起来。

    想想武德时,整个东南没有一个折冲府,而现在岭南三广加上福建、浙江、流求等,折冲府和镇戍兵早超过了十万,虽说仍远不如关中、河南这些中原要地的折冲府数量等,但也已经突显出东南的重要性提升了。

    这里已经成为帝国财税的新兴地,东南沿海诸港的海贸带动的工商等太快了。

    就如现在,五万大军搭乘着船只北上,仅看他们的装备就能知晓东南的富裕了,这些人的装备多是由地方财政自己负责,在两税法下,地方收的税,是三分之一直接上供朝廷国库,三分之一缴道衙,三分之一留州县。

    除了朝廷专门征缴的税赋外,一般税赋地方上能留到三分之二,这些税赋用来供地方军府、驿站、修建水利城防、州县官学、地方官吏的公廨开支、官吏俸禄等等,用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可他们还能把地方上的兵马装备的这么好,就可知他们的财政多富裕了。

本文网址:http://www.bdhwx.com/0/157/11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bdhwx.com/0/157/1118.html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